第89頁(第1/2 頁)
7月15日,黃興在南京誓師討袁。同日,江蘇宣佈獨立。此後,安徽、上海、福建、廣東、湖南、重慶等地亦紛紛宣告&ldo;獨立&rdo;,形成了七省對中央的局面。袁世凱面對&ldo;武力反袁&rdo;,給以&ldo;武力剿滅&rdo;。雙方交戰兩個月,至9月12日熊克武討袁軍失敗,&ldo;二次革命&rdo;宣告破產。孫中山、黃興諸人早在8月上旬即已脫離&ldo;二次革命&rdo;的指揮崗位流亡日本了。
&ldo;二次革命&rdo;僅僅堅持了兩個月,即草草煞尾。袁世凱與孫中山作了一次武裝較量,袁勝孫敗。
勝與敗,都是暫時的。
而有意無意間,二人共同創造了一種中國式的政治較量模式:‐‐最高權勢者在依靠&ldo;共和&rdo;的保障體系獲得權力後,迅即掙脫這一體系,將最高權力個人化、神聖化、絕對化、固定化,並置於不容任何人挑戰的至尊位置,若遇挑戰,立予血腥鎮壓;作為&ldo;共和&rdo;制度設計者的革命勢力,在這一制度受到威脅時,亦棄&ldo;共和&rdo;於不顧,將&ldo;革命&rdo;神聖化,將黨派利益國家化,將&ldo;政治對話&rdo;升格為&ldo;軍事對決&rdo;。
演化的曲線十分清晰:宣誓效忠&ldo;共和&rdo;的民國總統袁世凱一變而為手握軍刀的專制獨裁者;締造&ldo;共和&rdo;的國民黨理事長孫中山則漸變為熱衷武裝鬥爭的黨派軍閥。
袁世凱的邏輯是:&ldo;一日在職,一日決不放棄責任……不能違法棄職,付土地人民於一擲。&rdo;
孫中山的認識是:&ldo;東南不民迫不得已,以武力濟法律之窮,非惟其情可哀,其義亦至正。&rdo;&iddot;輥&iddot;輰&iddot;訛
獨裁者、革命者都以&ldo;人民&rdo;說事,真是妙不可言!
獨裁者以維護國家統一的神聖理由,鎮壓一切反叛,因而專制獨裁有理。
革命者以實現&ldo;主義&rdo;、救國救民為號召,策劃&ldo;獨立&rdo;,因而割據、分裂亦有理。
雙方都自陳有理。無人下&ldo;罪己詔&rdo;。中華民國有幸,遭逢瞭如此難得的朝野對立,看來,還是英國駐清大使朱爾典說得對:&ldo;關於解決國體問題,外國一般看法,都希望最好是保全清廷,作為象徵性的存在,而實施憲政改革。我個人也認為,建共和形態的政府,是一種冒險的實驗,不適閤中國國情。&rdo;&iddot;輥&iddot;輱&iddot;訛
本節標題之&ldo;民國綜合症&rdo;,即是針對&ldo;共和制&rdo;的&ldo;共和缺失&rdo;以及&ldo;國民革命&rdo;的&ldo;國民缺失&rdo;而言的。
&ldo;二次革命&rdo;作為民國時代革命的典範例證,還有一個外交背景需加補議,此即孫中山為了戰勝袁世凱而主動聯絡日本為助的秘錄。
1913年3月20日晚,國民黨代理事長宋教仁在上海北火車站遇刺重傷,22日晨死亡。案破,民國大總統袁世凱為主謀,國務總理趙秉鈞為策劃,內務部秘書洪述祖為承辦,上海幫會頭目應桂馨(夔丞)為第一線指揮,殺手則是武士英。&ldo;宋案&rdo;真相大白天下,徹底警醒了國民黨人:袁世凱是他們推行議會黨政的大敵。
孫中山匆匆結束訪日,趕回上海,動員同志,發起反袁之戰。基於&ldo;日助我則我勝,日助袁則袁勝&rdo;的判斷,孫中山力主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