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罵了他,他還得謝謝咱們(第2/7 頁)
身來,給了張居正明確的答覆,他不是在阻礙張居正展布。
讓張四維回朝,他有條件。
若是人和人有了間隙,就要直接說明,不讓小人的讒言在中間鼓譟,間隙越來越大,最終反目成仇,總是礙於面子,不肯說明白,反而使簡單事情複雜化。
這是張居正教給小皇帝的道理,朱翊鈞靈活運用,畢竟他在文華殿上,駁了元輔的面子,還是說清楚的好。
“陛下英明,臣恭送陛下。”張居正俯首恭送陛下。
朱翊鈞打算回宮了,否則李太后該生氣了,他一出門,果然看到了李太后的宮婢,還看到了轎攆。
皇帝還沒成丁,就不遵守門禁,那以後還會做出什麼出格的事兒?
到了暮鼓,宮門都快要落鎖的時辰了,皇帝還在外面玩,不回家!
野孩子!
張居正一直等到皇帝的儀仗看不到任何尾巴之後,才站起身來,示意遊七把全楚會館所有的門檻裝上。
而張居正本人又回到了文昌閣,思索著矛盾的本質。
朱翊鈞已經想好了一大堆的大道理,還從帝鑑圖說裡找了幾個例子,準備回宮後好好的跟李太后掰扯一下,防止被拉到太廟裡去。
只是朱翊鈞回宮後,李太后的側重點不在小皇帝不守宮禁,而是皇帝陛下在全楚會館的待遇。
在聽到張居正把門檻都卸掉,才迎了皇帝進門,李太后面露笑容,元輔先生還是有些恭順之心的,李太后已經很久沒見過有恭順之心的臣子了。
嘉隆萬,這些年,似乎只有嚴嵩勉強能算一個有恭順之心的大臣。
張居正把所有的門檻都去掉,讓皇帝陛下如履平地,這是一種恭順之心的具體體現。
“孃親不問問孩兒為什麼在元輔府上用膳嗎?”朱翊鈞小心的問道。
李太后揮了揮手說道:“不問,問皇帝,皇帝又是一大堆道理,小常有理和大常有理,湊一塊,都是常有理,你們這些常有理討論道理去吧,孃親說不過皇兒,索性就不問了,我聽說那番薯,真的能打幾千斤?即便是折乾重,也有五到八石?”
李太后問起了小皇帝鋤大地的事兒,有些不太相信,若是真有這麼多,百姓們多一種救荒的糧食,對於百姓而言是一件美事,李太后出身卑微,她知道百姓的苦,吃的飽,那是天大的恩德了。
說起種地,朱翊鈞眼神更亮,嘴角都快咧到了耳根,他頗為興奮的說道:“兩分種,三分管,五分肥,這兩分種,得咱們朝廷想辦法,這三分管,咱大明的農戶都很勤勞,不用擔心,這五分肥,能有個兩分就不錯了。”
“所以這五到八石,打對摺是按著荒年算的,最少能有六折以上,吃飽了才有肥,吃飽了才能養牲畜,吃飽了才有力氣幹活,吃飽了才能生孩子,才能有更多的人種地、墾荒、勞作。”
“元輔先生真的是誰都不信,他還在自己家裡種了四分地的番薯,就是怕宮裡的宦官們誆騙於朕,他種的收穫,和寶岐殿是相同的,這才信了。”
“寶岐司元輔先生讓徐貞明當司正,現在外廷的大臣們,不樂意在西苑太液池瓊華島上建寶岐司,正磨牙呢。”
“好好好。”李太后滿是欣慰,小皇帝親事農桑,不僅種成了,而且還收穫頗豐,這也是李太后不問小皇帝動作的緣故,刺王殺駕案之後,小皇帝終於肯認真起來,這對李太后是最大的好訊息。
朝中那些事,張居正能辦就辦,不能辦,小皇帝支援著張居正辦,要是還辦不了,那就等小皇帝長大了自己辦。
李太后語重心長的說道:“皇帝啊,他們不想讓寶岐司設立在西苑,是因為這寶岐司在太液池裡,他們怎麼可能把手伸的進去?所以,才百般反對。”
“這幫個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