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頁(第1/2 頁)
秦漢時期,天下一統,漢中、蜀中,均為統一的中央政權的行政區域,彼此之間的關係並不明顯。東漢末期,天下分崩,劉焉據蜀中,張魯佔漢中,蜀中與漢中的唇齒關係立即顯露出來。
據史書記載,劉焉與張魯兩家的關係是很好的。初平中,劉焉以&ot;魯為督義司馬,住漢中,斷穀道&ot;。
劉焉為什麼與張魯家關係密切?為什麼派他駐守漢中?這得從張魯的家世談起。
張魯字公祺,據史書記載,他是沛國豐縣(治今江蘇豐縣)人。但從他的祖父起,張魯家就遷往益州居住。因此應該說,張魯祖籍沛國,長於益州。
張魯家三代傳道,是個道教世家。張魯的祖父名叫張陵,是天師道的創始人。因當時習慣把道教人物的名字中加&ot;道&ot;字,所以又稱張道陵。張陵本是太學書生,博覽儒家經典,熟讀儒家五經。後來他丟下經書,開始修煉長生之道。據說在學道的過程中,他得到了黃帝九鼎丹法。他聽說蜀地富饒,民風淳厚,容易教化,而且那裡名山很多,是修煉的好地方,便率領子弟們進入蜀中,在鵠鳴山(在今四川大邑西北)修道。在這裡,張陵精思煉志,著作道書二十四篇。張陵通曉醫術,又用符水治病,他借道行醫,借醫傳道,很快就在當地出了名。
隨著教徒的不斷加入,張陵所創道教不斷擴大。為了便於控制教徒,張陵進行了一系列的組織建設。他在教徒中設&ot;祭酒&ot;、&ot;鬼令&ot;之職,分掌道徒眾事。張陵還為教徒制定了一系列教規,如讓教徒隨事輪流捐出米、絹、紙、筆、樵薪等物品。教徒有病者,皆將自己所犯過失親手記錄下來扔進水中,並向神靈發誓不再重犯,若再犯便不愈身死。他又讓教徒做一些架橋修路的善事,說不這樣也會有災禍降臨。還宣揚道行高者,可&ot;白日昇天&ot;成仙。道教利用煉丹成仙,做善事消災滅禍,雖為封建迷信妄說,但它對於當時災難深重的下層群眾卻有著一定的吸引力。因為&ot;他們既然對物質上的解放感到絕望,就去追尋精神上的解放來代替,就去追尋思想上的安慰,以擺脫完全的絕望處境&ot;。因此,張陵在蜀地宣傳組織的宗教勢力,其影響越來越大。
張陵死後,其子張衡繼任為教主,張衡死後,張魯又接替張衡之職。張氏一家三代經營天師道,其勢力的強大可想而知。劉焉與張氏關係很好,一來出於對天師道的信奉。張魯的母親&ot;有少容&ot;,即年老而有少婦的容貌,這使劉焉看重道家導氣養生之術。二來劉焉初入蜀中,需要尋求蜀中各種勢力的支援。張氏天師道經三代經營,在蜀中既有影響,也有勢力,劉焉交好於張魯,也是為了利用張魯的力量。
劉焉任益州刺史以後,以張魯為督義司馬,以張修為別部司馬,讓他們率兵進入漢中駐守。這支進入漢中的部隊,應該說是一支道教武裝。它的首領張魯、張修都是道教首領。關於張修,有關史籍是這樣記載的:
第38節:第五章得益失荊(3)
熹平(漢靈帝年號,172-177)中,妖賊大起,三輔有駱曜。光和(漢靈帝年號,178-183)中,東方有張角,漢中有張修。駱曜教民緬匿法,角為太平道,修為五斗米道。太平道者,師持九節杖為符祝,教病人叩頭思過,因以符水飲之,得病或日淺而愈者,則雲此人通道,其或不愈,則為不通道。修法略與角同,加施靜室,使病者處其中思過。又使人為奸令祭酒,祭酒主以《老子》五千文,使都習,號為奸令。為鬼吏,主為病者請禱。請禱之法,書病人姓名,說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天,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謂之&ot;三官手書&ot;。使病者家出米五斗以為常,故號曰&ot;五斗米師&ot;。
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