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頁(第1/2 頁)
蜀漢方面所動員的兵力有多少?史書上雖無明文記載,但我們仍可以根據有關記載做一較可靠的估計。
第51節:第六章夢斷夷陵(7)
《三國志&iddot;吳書&iddot;吳主傳》記載:&ot;蜀軍分據險地,前後五十餘營。遜隨輕重以兵應拒,自正月至閏月,大破亡,臨陣所斬及投兵降首數萬人。劉備奔走,僅以身免。&ot;同書《陸遜傳》也記載,陸遜率兵攻擊劉備軍,&ot;破其四十餘營&ot;,蜀軍&ot;土崩瓦解,死者萬數&ot;。這兩個記載告訴我們,夷陵之戰,劉備全軍覆沒,數萬人全部戰死或投降。
這兩個記載雖告訴我們劉備的東徵軍的大概數字,但仍不能使我們滿意:數萬究竟是幾萬?
《資治通鑑&iddot;魏紀&iddot;文帝黃初元年》記載:&ot;漢主遣將軍吳班、馮習攻破權將李異、劉阿等於巫,進兵秭歸,兵四萬餘人。&ot;這個數字又令人懷疑。劉備志欲奪回荊州,用四萬人去攻打陸遜五萬守軍,是不是少了點?我們知道,《資治通鑑》所記載的史實是以當時所能見到的史書為根據的,那麼,四萬人的數字是根據什麼得來的呢?《三國志&iddot;魏書&iddot;文帝紀》注引《魏書》記載,劉備伐吳,孫權給曹丕上書說:&ot;劉備支黨四萬人,馬二三千匹,出秭歸,請往掃撲,以克捷為效。&ot;《資治通鑑》所說四萬,當根據《魏書》而來。但這四萬人只是&ot;劉備支黨&ot;,即前鋒部隊,並不是劉備東徵軍的全部。
《三國志&iddot;魏書&iddot;劉曄傳》注引《傅子》說:&ot;權將陸議大敗劉備,殺其兵八萬餘人,備僅以身免。&ot;這裡說劉備的東徵軍有八萬餘人,這個數字比較可信。在建安二十年劉備取得益州後不久,孫權出兵襲取荊州南三郡。那時劉備尚未取得漢中,還能率五萬人東下,再加上關羽的荊州軍至少也有七八萬人。此次東徵,劉備雖喪失荊州軍,卻得到了漢中,因此再拿出七八萬人與孫權爭奪荊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從吳蜀雙方總的軍事實力看,是吳強蜀弱,但就雙方投入一線的兵力看,蜀軍的八萬對吳軍的五萬,不能不說蜀軍佔有區域性優勢。
蜀軍旗開得勝。前鋒將軍吳班、馮習率軍沿江東下,進入三峽,在巫縣(治今重慶巫山北)大破吳將李異、劉阿。接著,又佔領了陸遜防守的秭歸,節節取得勝利。
孫吳佔領荊州後,一直把邊界向西推到白帝城(今重慶奉節)東,整個長江三峽地區都在孫吳境內。長江三峽,自西向東,由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構成,長約數百里,是世界上有名的大峽谷。長江自峽中由西向東貫過,江面最窄處約一百米,兩岸高山聳峙,道路崎嶇難行。蜀軍兵至秭歸,在此地臨江築城,深入吳境五六百里。
章武二年正月,劉備對孫吳發動了總進攻,其部署是:以多路軍隊置於江北,保護三峽後路,以防受到魏軍的攻擊。以將軍馮習為大督,統率主力大軍。以張南為前部,輔匡、趙融、廖淳、傅彤等為別督,將軍吳班、陳式率水軍,水陸並進,浩浩蕩蕩東下。
此時,蜀軍正處於比較有利的地位。
劉備富有智謀,作戰經驗豐富,又連戰連勝,深入吳境,並將陸遜別軍孫桓圍困在夷道。
劉備稱帝,封賞將士,又帶兵親徵,將士皆思立功報效,加之連續打了幾個勝仗,士氣正在高漲之時。
蜀軍順流向東,水陸並進,居高臨下,利於進攻。
與蜀軍相比,吳軍顯得有些被動。
主帥陸遜,是個年僅三十九歲的書生,而他下面的將領,或是孫策時舊將,或是公室貴戚。他們開始時對陸遜並不服氣,&ot;各自矜持,不相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