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頁(第1/2 頁)
……
第二節首戰受挫
蜀漢建興五年春,諸葛亮率軍北上,在漢水北面的陽平(關隘名,在今陝西勉縣西郊)、石馬(城名,在今陝西勉縣東)紮下大營,屯兵於漢中。
漢中,位於益州北部邊陲,西通隴右,南控巴蜀,北屏秦嶺,東抵荊襄,進可借山徑達秦隴爭關中,退可憑山險安於&ot;獨守之國&ot;。故顧祖禹說:&ot;巴蜀之根本,實在漢中&ot;,&ot;巴蜀之重在漢中&ot;。
這裡有發達的農業生產。這裡山環水抱,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水源豐富。早在劉邦做漢中王時,就令蕭何開堰建塘,興修水利設施。劉邦與項羽爭戰時,漢中成了劉邦供給軍糧的後方基地。至今,漢中還存有當年蕭何修建的&ot;山河堰&ot;、&ot;流殊堰&ot;、&ot;王道池&ot;、&ot;小道池&ot;、&ot;順池&ot;、&ot;草池&ot;、&ot;月池&ot;、&ot;南江池&ot;等水利設施。
這裡地處北伐曹魏的前線。有幾條道路可達關中隴右:進入秦嶺,沿子午穀道向北行六百六十華裡,便可到達長安以南。進入秦嶺,沿褒斜谷道向北行四百七十華裡,便可到達陝西扶風以南。西出陽平關北上,經故道、散關,便可進入隴東。西出陽平關西北行,經略陽、成縣,便可到達祁山。
第69節:第九章殫精竭智(4)
從哪方面看,漢中都是屯兵北伐的戰略要地。
諸葛亮屯兵漢中的訊息傳到曹魏,立刻在曹魏朝中引起強烈的反映。很多人主張派大軍徵討蜀漢,魏明帝也想下詔出兵。唯獨孫資不同意,他對魏明帝說:
昔武皇帝徵南鄭,取張魯,陽平之役,危而後濟。又自往拔出夏侯淵軍,數言&ot;南鄭直為天獄中,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耳&ot;,言其深險,喜出淵軍之辭也。又武皇帝聖於用兵,察蜀賊棲於山岩,視吳虜竄於江湖,皆撓而避之,不責士之力,不爭一朝之忿,誠所謂見勝而戰,知難而退也。今若進軍就南鄭討亮,道既險阻,計用精兵又轉運鎮守南方四州遏御水賊,凡用十五六萬人,必當復更有所發興。天下騷動,費力廣大,此誠陛下所宜深慮。夫守戰之力,力役參倍。但以今日見兵,分命大將據諸要險,威足以震懾強寇,鎮靜疆埸,將士虎睡,百姓無事。數年之間,中國日盛,吳蜀二虜必自疲弊。
孫資這番話語,概括起來就是一個意思,不要理會諸葛亮屯兵漢中,只需分據險要,休養將士,等待敵人自疲。顯然,孫資這番話是勸明帝繼續堅持&ot;先求文治,後建武功&ot;的方針。由此看來,曹魏並未發覺諸葛亮屯兵漢中的戰略意圖。
就在諸葛亮屯兵漢中,積極準備北伐之際,他苦心經營起來的另一條戰線--新城孟達方面卻出了問題。
自從孟達決定重回蜀漢懷抱後,就一直做著起事的準備工作。諸葛亮原來的佈置是:讓孟達舉事與自己出兵同時進行,借孟達的力量配合自己北伐。諸葛亮知道,越是舉事的日期臨近,越需要小心謹慎。他寫信囑咐孟達,要小心從事,尤其要警惕屯駐宛城負責南部事務的司馬懿。不料孟達卻滿不在乎,他給諸葛亮回信說:&ot;宛城離洛陽八百里,離我新城一千二百里。司馬懿知道我舉事,首先要請示魏帝,等他得到批示再發兵到我這裡,起碼要用一個月。一個月內,我城已固。況且,我所在深險,司馬懿不可能親自前來。若是別的將領來,我一點也不害怕。&ot;就在諸葛亮屯兵漢中這年年底,孟達謀反之事敗露。司馬懿星夜兼程,僅用了八天便趕到新城,又用了十六天將新城攻克,誅殺了孟達。
對於孟達之敗,諸葛亮沒有採取積極挽救措施。史書上說是因為諸葛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