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移花接木,暗度陳倉(第1/4 頁)
右司丞相渠國公王靖上表,京畿新軍新營建造花費頗大,初期挖渠、平地已徵發長安府徭役千餘人,工期十五日,花費已超四萬貫。軍營落成未見雛形,應徵民眾、初募軍士的糧餉卻已達五十萬斤,府庫調配官糧人手、護送軍士頗眾,長安府人力告罄。
是以,渠國公建議,新營要麼停工,等待秋收、秋稅完結。要麼,另擇他地。否則長安在建興慶宮,又建新軍軍營。僅憑京兆,恐怕當真變不出多的人來。
渠國公另附表一策,若是要另選他址,今有三地可供上選。一為藍田大營,一為散關大營,一為潼關大營。
藍田大營對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這裡能扼守淮西,俯視中原,背後就是武關,常備千牛衛兩千人。營地規模頗大,適合新軍編練,缺點便是跋山涉水,離長安太遠。而散關是劍南門戶,因地勢險要,不適宜大規模駐紮,略次。但散關大營靠近劍南,新軍在此地,成軍便可隨時馳援。
最後一處為潼關大營,潼關主關內,地勢平緩。而潼關大營的規模相對來說適中,離長安近,方便監管。
三處軍營都是現成存在的,只須自己動手稍微修葺一番,便能隨時駐紮。且此三處乃京畿要地,新軍與其在長安城南隔水相望,不如就直接遷到關牆下。除藍田大營外,散關與潼關兩處,都乃十餘年前與叛軍激戰之處。讓新軍在關牆下駐紮訓練,也無形中讓他們明白,京畿的新軍,為的便是死守關城,拱衛長安,能省去許多口舌。
……
聖人一早便被渠國公吵醒,一邊看他的呈表,一邊聽他絮絮叨叨了半個多時辰。
渠國公說來說去,意思明擺著,就是不想讓新軍駐紮在長安附近。
聖人定了定神,“嘖”了一聲,道:“戶部選地之時,渠國公為何不見反對?今日眼看新營便要落梁了,你這個時候跳出來反對,豈不是前功盡棄,更加浪費?偌大一座營房擺在渭水南岸,我空給誰住?”
渠國公拱手:“是臣思慮不周。臣有罪。但臣在家中想了幾日,忽然就想明白了。太子掌龍武軍,又掌新軍軍訓。臣想到,龍武軍乃宮城衛軍,而新軍將來乃野戰主力。此二股勢力原本應該互相平衡。否則這萬餘人勢力,恐怕對太子來說,也是一個累贅。”
“你是說,怕有人會對太子的兵權做文章?”
渠國公點頭,說道:“自大唐建朝以來,東宮向來只象徵性掌管數百人的軍陣規模,用以鍛鍊東宮太子的用兵能力。新朝初建時,龍武軍便由太子代管,這本身就已破了祖制。若再讓太子掌管新軍,那這長安城,恐怕力有不均,一旦有事,便無人可牽制太子……”
“王靖啊……”聖人面色如常,他仰坐在榻椅上,看著面前的渠國公,緩緩道:“你與趙元良在唱什麼把戲?”
渠國公抬眼,一臉茫然,“這與趙元良何干?”
聖人抄起桌上一卷表,丟了過來,“今早天還未亮,宮城方開,良淄便就有了奏表。我粗略看了一眼,你二人竟是不謀而合!”
聖人站起身來,來回踱步,“他前腳剛說,要把龍武軍交還給朕,你後腳就言,要把新軍調往他處。你兩個來來回回地可勁折騰,若是說沒有合謀,我是很難相信的。”
“聖人明鑑啊!”王靖道:“聖人這話說得臣當真是無地自容。臣與趙元良有些嫌隙,這滿朝皆知。只是趙元良此表也未曾說錯,既然讓太子掌了新軍,龍武軍便當歸還聖人。”
“我哪有那心思去掌什麼龍武軍!”聖人倒吸一長口氣,“此等平衡,我豈能不知?可龍武軍交給誰?我倒是想交給趙元良,你把他從病榻上拉起來啊!他倒是說得輕巧!這滿朝文武,龍武軍交給誰?”
渠國公欲言又止,“臣想……”
“你就別吞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