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第2/2 頁)
(即指周禮),控制天下的輿論,一心想用你的主張傳教後世子孫,穿著寬衣博帶的儒式服裝,說話與行動矯揉造作,用以迷惑天下的諸侯,一心想用這樣的辦法追求高官厚祿,要說大盜再沒有比你大的了——天下為什麼不叫你作盜丘,反而竟稱我是盜跖呢?
然後又諷刺孔子誇誇其談卻無任何功績,非但自己不能安身立命,就連弟子也沒有好的結局——當時孔子兩次被逐出魯國,在衛國被人鏟削掉所有足跡,在齊國被逼得走投無路,在陳國蔡國之間遭受圍困,不能容身於天下;而孔子的得意弟子「子路」想要殺掉篡逆的衛君卻不能成功,而且自身還在衛國東門上被剁成了肉醬。【ps:說實話,孔子時期的儒家思想的確很空洞,通篇就是標榜仁義、推崇聖人,因此始終不被諸國接納,頂多當一塊金字招牌,孟子也是。直到後來,儒家借鑑道家、法家的思想,在治國方面總算也開始有了些成績。另外再提一句,作為儒家重要治國思想的「內聖外王」,它是莊子提出來的,載於《莊子》的《天下篇》,不過被儒家借鑑了,以至於後來儒家壯大後,有不少人以為這是儒家首創的思想。】
《盜跖》這篇,是莊子借大盜展蹠的口,罵孔子、罵儒家罵地最狠的一篇,幾乎全盤否定了孔子提出的儒家思想。
【ps:其實《莊子》雜篇中還有一篇《漁父》,藉故事中一位漁夫——實際上是一位無名的隱士,或者是道家所推崇的那種「聖人無名」的道家聖人——的口,較為客觀地批判了儒家。但作者仔細看了看,確實感覺不像是莊子所著,尤其是文中對「孔子最後向那名漁父表示由衷尊敬」的暗寫,以莊子的高傲,根本不屑於佔這個便宜,應該是道家後人偽託莊子寫的,所以作者就沒加進去。】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