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頁(第1/2 頁)
不誇張地說,除了宋國,當代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膽敢同時與齊、楚、魏三個大國交惡。
就算是此時極為強勢的西垂秦國,也照樣要用張儀施行一系列「連橫親秦」的策略,才分化中原各國的聯盟,尤其是「齊楚魏」三國聯盟。
「滕國,乃姬姓之後吧?今君主欲伐滕國,難道就不擔心……落人口實嗎?據我所知,滕國並無失德之處,也並未冒犯我宋國。」
在沉默了一陣子後,長老懞蜚皺著眉頭說道。
不錯,當年周王室分封諸侯,總共分了七十一國,其中姬姓子孫的封國最多,有五十三國。
但隨著歲月的變遷,這些諸侯國亡的亡、滅的滅,所剩無幾,最耳聞能詳的,莫過於齊、楚、燕、韓、趙、魏、秦、衛、魯、宋國等十幾個國家。
而在這些諸侯國當中,宋國的地位最特殊、也最尷尬,因為它雖然是周王室冊封的諸侯國,但卻是殷商之後,殷商,那可是被周王室攻滅的國家。
而滕國,它亦是姬姓之後,其始祖乃周文王姬昌的第十四個兒子「姬繡」,周武王姬發的弟弟,諡號滕文公。
現如今,宋王偃欲興兵伐滕,這無異於殷人伐周人,這是很容易落下口實的。
或許有人會說,宋國曾經非但攻打過鄭國、甚至還吞併了曹國,鄭國與曹國,也皆是姬姓諸侯。
但事實上這是不同的。
鄭國,自從鄭莊公起,就跟周王室關係惡劣,且鄭國在「晉楚爭霸」期間,在晉國與楚國之間搖擺不定,因此它在長達百餘年時間內,投晉被楚打、投楚被晉打,以至於後來鄭穆公索性破罐破摔,制定了「唯強是從,晉來從晉、楚來從楚」的牆頭草策略,總算是在晉楚爭霸中勉強存活了下來,這國運也是艱難。
說得難聽點,鄭國當時就是個受氣包,且由於鄭國「不法先王、不尊周室」,它被攻打在儒家子弟看來簡直就是大快人心——這豈非就是「不尊禮制」的下場麼?
而曹國呢,它則是因為自己作死。
在曹悼公時期,作為中原霸主的晉國逐漸衰弱,曹國越發想擺脫晉國的控制。
當時曹悼公信賴一個叫做「公孫彊」的臣子——據說這個公孫彊很擅長捕捉飛禽,因此得到曹悼公的器重,被封為「司城(司空)」。
公孫彊向曹悼公提出了一個所謂稱霸的策略,得到了曹悼公的認可與支援。
然後,曹國就斷絕了與晉國的關係,並且派兵攻打宋國,結果派出去的軍隊被宋國擊敗,並且宋國還派兵反攻曹國。
本來在宋國與曹國的矛盾中,晉國本來就偏袒宋國,畢竟宋國自宋襄公稱霸中原失敗後,便轉而支援晉國、抗拒楚國,是晉國壓制楚國的堅實盟友,不像曹國曾幾次投降於楚國。
而這次曹國自己作死,晉國乾脆連調解的使者也不派了,任憑宋國吞併了曹國。
所以說,宋國攻伐鄭國與曹國,其實都有當時的中原霸主晉國在背後撐腰,且又名正言順,當然不會遭到世人的指責。
但這次宋王偃準備攻伐滕國,滕國既沒有失德之處,又沒有得罪宋國,在沒有任何大義的情況下貿然攻伐滕國,在道義上就站不住腳。
更要命的是,滕國是儒家當今的聖賢「孟子」試圖重新恢復「井田制」的試驗國,也是目前中原諸侯中絕無僅有的仍在沿用「井田制」的國家,宋國無端攻打滕國,勢必因此得罪儒家。
再加上沒有像「晉國」那樣的強國給宋國撐腰,總而言之,宋國攻伐滕國,後果不堪設想。
「惠盎怎麼會坐視君主做出這樣的決定?」蒙薦難以置信地說道。
在他看來,主張「王道」、推崇「德治」的惠盎,不應該會坐視宋王偃做出這樣糊塗的決定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