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八大家出賣大明的理由(一)(第1/2 頁)
無論是自殺殉國,還是被劉宗敏逼捐,難道滿朝文武大臣們不知道,大明若是亡了,他們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嗎?
後知後覺是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在封建制度下,沒有人敢。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敢公然鬥富的只有石崇、王愷二人,那也只是發生在中央集權,形同虛設的西晉時期。
就這一點,成為後世的反面典型。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在封建社會,講究低欲就是美德的時代,有錢也不太敢炫出來。
特別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沈萬三、沈一石就是例子。
大明作為世界上一直都是貿易順差國,會沒有銀子嗎?聽說介休范家,後世被滿清抄家時,原本沒有抄出多少銀子,後來扒了范家的房子,才知道範家的地基,都是用銀磚鋪設。
前面我就說過,貨幣只有流通起來了,才叫貨幣,用銀子做地基,銀子就只是相當於一塊石頭。
范家把銀子埋在地下,這在大明不是個例,而是非常普遍的現象。
如果崇禎採用方岳貢的方法,也學東明發行國債,採用不記名的方式,說不定還真能籌備到上千萬兩銀子。
劉宗敏在京城逼捐,就搜刮出六千多萬兩銀子,不要認為京城這些官員,就只有六千多萬兩。
最起碼,京城這些官員的銀子,要在這基礎上翻上一兩倍。
而整個京城,銀子少說有一億五千萬兩 。
這麼多銀子,真正在世面上流通的少之又少。
前面就提過,銀子作為大額貨幣,本身流通就比較困難。
百姓要購買商品,還得去錢莊置換成銅錢,而錢莊以收取火耗等手段獲得利益。
也就是說,一兩銀子,你存放的久了,被氧化就更多,到時候一兩銀子,就不是一兩銀子了。
如果朝廷說賣國債,不但能保值,而且還有利息。
肯定有不少人,會把埋在地裡的銀子,拿出一部分來購買國債。
可崇禎偏偏要募捐,就好比當初鍾君義定價一兩銀子,只值五百文錢,崇禎偏偏要下旨一兩銀子定價兩千文,弄的大明轄下百姓,又得面臨一輪巧取豪奪。
為此發生了好多次流血衝突。
其中最嚴重的就是山西,八大家好不容易用一兩銀子,兌換一千兩百文。
換來大量銅錢,準備再次到東明去兌換國債。
結果被代王、晉王、汝王的長史聽說,三位長史,帶著三百萬兩銀子,去八大家的錢莊換錢,硬要按照一兩銀子兌兩千文銅錢。
三百萬兩銀子,那可是六十億文銅錢。
八大家搜遍整個山西,也沒有這麼多的銅錢。
六十億文銅錢,八大家拿不拿的出,答案是肯定是能。
八大家作為開中法的受益者,幾乎每一家都家資鉅萬,而經營錢莊,也是他們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而經營錢莊,若沒有海量的銅錢,那肯定行不通。
儘管上次去東明,偷偷摸摸的用銅錢兌換白銀,最後錢莊被東明賊,以私通建奴給查抄一空,讓八大家損失慘重。
原本八大家還小看鐘二,一兩銀子一千文,這可是千百年來定下的規矩。
你一個毛頭小子,憑什麼破壞這個幾千年的規矩。
所以才決定去東明,用銅錢秘密兌換白銀。
可越兌換越是心驚,這個鍾二定的價格,也越來越穩定。
而東明也因為有大量的銅錢流入,變得越來越繁榮。
而透過蒐集到鍾二的一言一行,仔細研究,發現這個鍾二說的還有些道理。
銀子還真沒有銅錢值錢,特別是對於商家而言,銀子的弊端,實在是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