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0 章(第2/4 頁)
植物病頗為棘手,而且自古時就有,不少莊稼作物都會得,令農人苦惱至極。
像是小麥玉米這類的作物染上,就會導致減產絕收,還會長出黑乎乎的穗子。
古人們又很珍惜糧食,收穫時,見到黑穗作物,估計也不捨得丟掉。這樣的作物吃掉,就會威脅到人們的健康。
聽起來可怕,但也不是所有糧食都在黑穗病下討不到好。
歷史上有種糧食名為“菰”,莖上感染黑穗病後膨起來,能變成好吃的蔬菜——茭白。
當然,盛珺曾聽村人們提過,在這個朝代,菰的產量極低,現在已經沒多少農人會種植了,百姓的主糧還是以黍粟麥稻為主。
看來大傢伙暫時是吃不上茭白了。
盛珺開起農學講座。
按照她教的法子,大傢伙吭哧吭哧浸發好麥種,然後就要播種了。
這播種也是有講究的。
種慣了地的老人都有經驗,知道這播種時,並非播得越多,收穫就會越多。
而盛珺這邊則是給出了更加肯定的態度,以及精準的資料。
這樣仔細地種出來後,才能保證小麥更好地吸收營養、光線與水肥,茁壯成長。
盛珺把資料一報。
因為有了阿拉伯數字,小學課本里也教了些新的計量單位,古人們很容易理解方仙兒說的數值。
像是麥種該埋在幾厘米的坑中。
一塊多大的地下幾顆種子才是最優解。
還有行列之間留多少空隙合適,全都聽得清清楚楚。
生怕出錯,棗兒還專門做了幾把木尺助大家幹這些事,一群人撅著屁股拿著尺子,在地裡邊量邊種,乍眼望去,真有幾分科學種地的範兒了。
等村人們仔細下完種子,又過了七到十日,麥種也陸續出苗。
一個小階段的任務完成,大夥都鬆了口氣,接下來要做的就是精心照料,等待小麥長三葉後分櫱。
分櫱後,有經驗的農人,就能根據麥株的情況,大致估出小麥的產量如何。
在村人們風風火火種麥時。
另一邊的鐵柱已經隨韋十八的商隊,踏過了兩座縣城。
前不久,韋十八帶著鐵柱
() 一起回到商隊後,很快就用黃桃罐頭驚豔了眾人。
現在留在商隊裡的都是些老油條,一下就看清楚了這黃桃罐頭帶來的利益,笑開了花。
要知道前不久,明北帶了不少人離開商隊,他們雖因忠心留在隊中,卻對商隊前途悲觀無比。
韋十八見時候差不多了,就放出了果油的訊息,安撫他們的心。
眾人立刻振奮起來。
眼下又有了黃桃罐頭,大家就知道,這趟出商肯定是錯不了。之前留下的決定,也真是做對了!
因為狀態佳,心情好,大夥對鐵柱也頗為和藹可親。
一群人很快打成一片,還沒出發,就勾肩搭背起來,稱叔道侄,兄弟一家親。
歡迎了新人,盤點好商品,商隊的車馬就晃悠悠上路。
他們的目的地在南方,從北地南下的路途並不算短。
不過,作為有經驗的老牌商隊,他們這些年也摸索出了一條較為穩定的路線。
不會途徑多少偏僻地方,安全有保證。沿路又有充足的水源,不用操心飲水的事。還有經過許多鬧市繁區,這樣也方便食物補給。
當然,就算可以補充食物,在行路途中,也不能缺了容易存放的過渡乾糧。
用商隊的叫法,就是“路菜”。顧名思義,是在路上吃的飯菜。
按韋十八他們的習慣,一般會帶些包子肉餅等,在剛出發沒多久的時候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