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青蔥年代之文藝匯演(第1/2 頁)
八十年代的春節,老百姓雖然普遍很窮,但確實很會搞氣氛。從正月初一到正月十八,那是節目不斷,眼花繚亂。
首先從初一開始,戲班就開始唱戲,我們這裡主要是唱曲劇和豫劇。有時也會邀請鄰省的戲班來匯演,當然他們不會唱豫劇,會他們當地的曲子戲。我們這裡的戲班都是本鄉人,他們是唱戲唱了兩代人。像我們鄰居俊青哥,他們哥仨個全會唱戲,因為他爸爸是臺柱子,是唱包公斷案中飾演包公的臺柱子。
二十年下來,他仨個兒子,都會唱包公的戲,於是大家戲稱他們是“包公世家”。更像我們村裡飾演花木蘭、樊梨花、穆桂英的,都是有接班人。有的是母女,有的是姐妹。
總之大家都踴躍參加,說全是興趣愛好也不盡然!有的加入戲班就是因為會分到一些物資,食品,家中人口多,日子過的緊巴巴的。春節期間和平時節日時,上臺唱上幾個小時,就會分到食品,像罐頭,紅糖、白糖、餅乾等等。
我們村的這個戲臺也是歷史悠久,砌牆用的都是草坯,打我小時就有這個戲臺的存在。戲院露天的,和小學的外操場連在一起,面積不小。因為人民公社的住址最早就在我們村,所以這裡的戲院便成了全鄉的娛樂中心。
因為有市場,所以鄰近的縣鄉的藝人們,都會趁著春節趕過來表演節目,以期能獲得收入。這些藝人有表演雜耍的,魔術的等等。但像王老先生那種唱大鼓書的,卻是就他一人而已。
這種場合當然也少不了那些小商販們,他們有用挑擔挑著食物到戲院,也有用木架子車推著小吃水果到這裡出售。這時那些有閒錢的人便會買些花生,瓜子,米花糖,甘蔗等吃食,給一家人一邊看戲一邊吃零食,其樂融融。
最熱鬧的時候還是從正月十二開始的,村裡自己製作的青龍,花船,高蹺組合等等,從十二號開始匯演。青龍分長度的,有十二節最長,當然也有十節,九節,八節。耍龍和青龍上村裡各家拜年,這是每年春節必不可少的節目。因為這是我們這裡的風俗,當然你信它就信,不信也沒有人強迫你。
一套青龍包括十六個耍龍的年輕人,一套大鼓樂器組合得六個人,因為這鼓是越大越好,像我們村的新大鼓,是用村裡的一頭老牛的皮做成的,鼓面直徑有一米,敲的時候必須用大力,聲音才出的來,因為牛皮太厚了。這麼大的鼓,必須用木架子車拉著前進,拉車的必須跟上耍龍的年輕人。所以最少要兩個拉車的,敲大鼓的人不但得精通,還得有一把子氣力才行。要不一會就累的不行了。
好在村裡喜歡熱鬧會敲鼓,和耍龍的人比較多,要知道這耍龍也是代代相傳。青龍拜年到誰家,如果主家願意多放鞭炮,煙花(那時農村的煙花是土製的黃煙和花子),年輕的耍龍手就會在主家的屋場,耍上七八個組合,這時跟在青龍和大鼓後面的人,就會看那位累了,主動上去替換,自己也過把癮。如果主家也是耍龍的行家裡手,耍龍頭的便會讓出位置,讓主家過把癮。
這樣就皆大歡喜,主家花錢也花的高興不是。
到了十四、十五晚上,是最熱鬧的時候,到時幾個村的龍,船、高蹺、大家集中在一起開始匯演比賽,這時是全鄉都要參與的。雖然是村與村自發組織的文藝匯演,鄉里幹部也要出來維持秩序,透過大喇叭,通知大家,注意安全,防火、防盜、由於匯演時廣場人太多,防止煙花燒傷和踩踏事故,大家觀看的區域和表演的區域,會用臨時的格柵分開,並且限止小孩子進入表演區。
這樣就安全多了,只見在裡邊表演的年輕人,都使出了全勁,為的就是拿到一個好名次。耍龍的、舞獅的、玩花船的,在自己的樂器加持下,都是各盡所能,拿出了自己的絕活!周圍傳來觀眾不斷的叫好聲。
十六是耍龍的最後一天,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