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頁(第1/2 頁)
政治家能治國因來自民眾
在組織人事方面,最為緊迫的任務莫過於培養和錄用政治家了。筆者之前已經討論過執政黨官僚化的問題。官僚化的最為負面的結果就是使得執政黨缺乏政治家。任何執政黨都是透過政治運作來管治國家的,既然黨政幹部成了官僚,政治運作就經常成為問題。很多年來,執政黨高層一直在強調領導幹部一定要&ldo;講政治&rdo;,但是一旦當領導幹部成了官僚,&ldo;講政治&rdo;就無從談起。一個國家既需要官僚,也需要政治家,兩者缺一不可。
政治家之所以能夠治國,是因為他們來自民眾,瞭解社會基層的需求,瞭解社會發展趨勢和大方向。因此,執政黨一方面要強化政治家的培養,要建設執政黨和民眾的有機聯絡,用組織和制度來保障執政黨和民眾的關係。執政黨也可以開放政治過程,錄用社會人才進入管理層甚至領導層。政治家可以來自黨內和黨的外圍組織,也可來自民間,包括工人、農民、律師、民營企業家、教師和各種民間團體。他們不是執政黨的一部分,但他們中的很多人是名副其實的社會精英。執政權應當向這些社會精英開放。如果這些人能夠得到錄用,他們就可以成為執政黨的財富;反之,他們中的一些人很可能走向反面。在這方面,中共已經做了一些工作,例如任命一些民主黨派人士為部長。這是個很好的開端,但要推動黨的重建,還遠遠不夠。如果執政黨強調的是領導權,那麼就應當開放給真正具有領導能力的人才,不論是本黨人才,還是社會人才。
中國的特殊情況是,黨是國家的創立者。由於社會經濟的快速轉型,國家管理體制也正處於一個轉型時期。在這樣的情況下,黨本身也必須與時俱進,進行自身的轉型。只有透過黨本身的轉型,才能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權,使得黨的領導權隨著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而持續下去。
原刊於《聯合早報》2007年8月7日
中共轉型是重新定位與人民的關係
中共總書記胡錦濤前不久在中央黨校的講話,被外界普遍視為為即將召開的中共十七大政治路線定調。在政治改革方面,講話強調民主政治建設,尤其是黨內民主。這和總理溫家寶早先在各個場合透露出來的資訊是一致的。正如胡錦濤所強調的,推進政治改革是中共改革開放以來所一直強調的。客觀看來,漸進改革與民主化是中共高層的一個共識,但在如何推進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方面,各方面顯然具有不同的側重點。自胡錦濤執政以來,這個重點被放在黨內民主建設上。
黨內民主當然不能替代中國政治體系的總體民主化,因為民主政治是個龐大的體系,黨內民主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但是,這是最重要的方面,是政治改革的根本。現實地說,在中國,如果沒有執政黨的轉型,其他方面的政治改革就很難提到議事日程上來。像鄉村選舉和協商民主那樣的政治改革,一旦遇到黨的問題,就無法展開和深入。只有對黨的轉型這個根本問題有了理性的認識,並找到了有效的解決方式,真正意義上的政治改革和民主化才會有可能。
執政需要廣泛社會基礎
黨的轉型涉及兩個基本面:一是黨往哪個方向轉型,二是如何轉型。第一方面是個規範性問題,指的是黨應該發展的方向;第二方面則是經驗問題,指的是具有可行性的轉型途徑。無論從規範意義還是從經驗層面來討論,在黨的轉型方面基本上分成兩個陣營。在自由派一端,很多人主張中共應當轉型成為類似西方政黨制度下的一個政黨,或者是一黨獨大,或者就是多黨制下的一個政黨。在保守派一端,很多人側重於在維護現有一黨制構架的前提下進行調整,以漸進方式轉型。前一種觀點規範多於經驗。提倡多黨制者強調的是以政黨轉型推進中國的民主化,從而解決中國存在的各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