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頁(第2/2 頁)
曾經談過,這裡有必要再強調一下。這個概念來自義大利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葛蘭西。根據葛蘭西的研究和(歷史)反思,一個執政黨的權力由&ldo;領導權&rdo;和&ldo;統治權&rdo;兩部分組成,這兩部分既互相關聯又具有不同的政治性質。意識形態的領導權是以特定的意識形態和其他意識形態進行自由競爭得到的地位。社會成員自由選擇該意識形態,自願接受認同這種意識形態,並且在行動中受這種意識形態的引導或者指導。意識形態的統治權則不一樣。統治權往往意味著一個政黨或者政治組織在取得政權以後,把自己的思想或者意識形態加在社會群體之上。
意識形態確定其統治地位並不見得是透過自由競爭,而可以透過政治的、行政的、法律和經濟的各種力量加於社會群體。意識形態的統治權儘管並不排斥領導權,但兩者的區別是顯然的。領導權並不包含強制性,而統治權則包含有強制性。所以,一般而言,意識形態的領導權較之統治權具有更廣泛的合理性和社會性。再者,執政黨要造就領導權,就要超越本身的利益,而能代表其他社會階層和階級的利益。利益代表因此也不能是有選擇性的,而要反映整個國家甚至民族的利益。如果一個政黨的意識形態是社會大多數自願接受的,那麼該意識形態也就表現為這個社會的共享價值。
涉及黨和知識分子的定位問題
要取得意識形態方面的領導權,而不僅僅是擁有和使用統治權,就涉及知識分子尤其是黨的知識分子的定位問題。任何一個政黨尤其是執政黨都必須擁有自己的知識分子。政黨如果不能培養自己的有機知識分子,那麼其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權就很難取得,很難維持。但不能光把黨的知識分子狹隘地理解為要為黨的政策和行為辯護,他們更為重要的角色應當是超越黨本身的利益而能反映和代表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這後一方面可能和黨的眼前利益發生衝突,但卻是黨的長遠利益之所在。即使在多黨制國家,這一點也一樣。任何一個政黨如果不能反映社會多數人的意志和代表社會多數人的利益,其執政的合法性會成為問題。同樣,如果其不能反映和代表整個國家的意志和利益,也會很快衰落。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