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第1/2 頁)
另一方面是要推進社會的自下而上的參與。這裡,作為利益代表機制的人大和政協要發揮重要的作用,現在這兩個制度的作用遠遠不夠。本來這兩個制度是最有效的社會參與機制,但現在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了精英俱樂部,尤其在地方層面。這些理論上應當由人民選出來的代表和人民到底有什麼樣的關聯呢?除了自詡,沒有實質。
再者,村民自治(或者村民民主)從人民公社制度和生產隊制度解體之後就開始進行了,後來也在很多地方進行了鄉鎮選舉試點,但無論是村民自治制度還是鄉鎮選舉,這些年並沒有什麼進步。為什麼會這樣?主要是思路問題。很顯著的一點是簡單地把民主視為選舉,光強調選舉,而忽視了其他制度建設,結果出現了很多問題。實際上,在基層和地方政權,應當發展出多種多樣的民主政治實踐,如參與、協商等。如果在國家層面,民主表現為&ldo;選主&rdo;,那麼在地方和基層,民主就具有其本來的意義,即人們參與影響其利益的決策。
更為重要的政治改革應當是法治建設。法治是任何一個國家的最基本的制度,是其他任何制度的制度。用學術一些的話來說,是基礎制度(frastructural stitution)。沒有法治,其他制度就沒有生存的基礎。但中國社會正在發生一場法制和法治的信任危機,這尤其表現在司法方面。在法治國家,任何社會成員可以批評或者怒罵任何東西,但不可以藐視司法。政府會窮盡一切力量保護司法。但在中國呢?政府官員藐視司法,社會成員藐視司法。全民&ldo;不信任運動&rdo;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表明社會已經發展到了無政府狀態的臨界點。自改革開放以來,儘管法制和法治的進步極其困難,可執政黨目標非常明確,要盡最大的努力追求進步。但近年來,各方面對法制和法治的強調少了很多,在實際層面對法制的破壞則多了起來。
中國的政治變革不可避免。如果不想革命或者激進變革,除了改革別無選擇。今天,在改革議程既得利益集團化的同時,社會各方面的激進已經顯露出來。要確立有效的改革議程,為政者只能從執政黨、國家和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才能超越既得利益,動員足夠的社會支援力量。對政治改革,任何激進理想主義或者犬儒主義,都會最終釀成國家和民族的大災難。
原刊於《聯合早報》2011年3月29日
從改革到革命:中國政治變革的一般規律
目前中國的改革現狀已經呈現出幾個顯著的特點。第一,各方面的改革缺少動力。經濟改革在上世紀90年代找到了突破口,確立了基本市場制度,接下來的問題是如何深化。社會改革在過去的十來年間取得了一些進展,但遠遠不能滿足社會變化的需要,如何找到突破口?政治改革在十七大的時候已經確立了&ldo;黨內民主引導人民民主&rdo;的方向,兩方面的民主試驗也在進行,但並沒有成為系統的努力,如何推進?第二,改革沒有重點感。各方面的改革需求在很快增加,但不知道先做什麼,後做什麼。面對各方面的壓力,不知道從何入手。第三,無論是執政黨還是社會,對改革缺少最基本和最低限度的共識。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一個局面?人們都指向了問題的核心,即來自利益集團的阻力。改革的未來如何?中國的改革處於一個轉折點上。在這個關鍵時刻,有必要總結一下中國政治變革的一般規律。簡單地說,當改革程序停止之時,革命程序就會開始。如果從利益集團的發展程序來說,一旦利益集團主導政治程序,或者說現存政權無能克服利益集團的阻力而繼續推進改革,革命的因素就開始積累。
無論是歷史還是現實,都告訴人們這樣一個道理,政治必須與時俱進,改革不是可有可無的東西,而是政治的常態。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