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近現代的雕刻藝術(第2/3 頁)
準度和效率,實現傳統工藝難以達到的效果,拓展創作空間與可能性.
藝術風格融合化
- 不同文化、地域、民族的雕刻藝術相互交流借鑑,融合多種文化元素,形成兼具多元文化特色的新風格.
- 打破傳統與現代的界限,將傳統雕刻技法與現代審美觀念相結合,使作品既具傳統韻味又有現代感.
與環境互動性增強
- 考慮作品與周圍環境的協調性和互動性,根據特定場所創作,成為環境的有機組成部分,與觀眾產生更緊密聯絡,提升公共空間的藝術氛圍和文化內涵 。
具象主義雕刻藝術和抽象主義雕刻藝術主要有以下區別:
形象塑造
- 具象主義:以現實世界中的具體事物為藍本進行創作,形象非常貼近真實物體。比如米開朗基羅的《大衛》,人物的肌肉線條、表情等細節都高度還原真實的人體,觀眾一眼就能認出雕刻的物件是什麼。
- 抽象主義:擺脫對具體物象的描繪,作品不直接呈現現實中的事物形態。如康斯坦丁·布朗庫西的一些作品,只是透過簡單的幾何形狀和線條組合來表達,很難從中找到具體的現實事物形象。
創作目的
- 具象主義:注重展現事物的外在美和真實感,旨在儘可能真實地記錄、再現或美化某個物件,讓觀眾欣賞到雕刻物件本身的魅力,或是講述與物件有關的故事。
- 抽象主義:更關注內在精神和情感的傳達,透過非具象的形式挖掘和表達深層的思想觀念、情緒氛圍,引發觀眾對於藝術、世界、自我等抽象概念的思考。
欣賞角度
- 具象主義:觀眾主要從作品對真實事物的還原程度、細節的精緻程度、所描繪物件的文化意義等角度去欣賞,比如欣賞一件歷史人物的具象雕塑,可以從人物形象塑造是否符合大眾認知、服裝配飾雕刻是否精細等方面入手。
- 抽象主義:欣賞重點在於作品的形式美感(如線條、色彩、形狀的組合)、所傳達的情感和理念,觀眾需要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感受作品所營造的抽象氛圍和內在精神。
以下是具象主義和抽象主義雕刻藝術發展歷史上的重要藝術家及作品:
具象主義雕刻藝術
- 古希臘時期:菲狄亞斯的《帕特農神廟的雅典娜神像》和《宙斯神像》,以寫實手法展現神的完美形態與氣質,體現當時對人體美的認知和精湛雕刻技藝。
- 文藝復興時期:米開朗基羅的《大衛》,精準刻畫人體肌肉結構與線條,展現男性陽剛之美;《哀悼基督》則透過細膩表情和姿態,表現聖母的慈愛與悲痛。
- 19世紀法國:羅丹的《思想者》,塑造了一個低頭沉思的男子形象,肌肉緊繃、神情凝重,體現人類的思考與精神內省;《青銅時代》以逼真手法刻畫青年男子體態,展現生命活力與覺醒意識。
- 20世紀前蘇聯:安德列耶夫的《列寧組雕》、梅爾庫羅夫的《演說的列寧》等,生動塑造列寧形象,展現領袖氣質與時代精神.
抽象主義雕刻藝術
- 阿爾奇彭克:被視為抽象主義雕塑創始人,作品對自然形態進行簡化與變形,開啟抽象雕塑先河.
- 康斯坦丁·布朗庫西:代表作有《波嘉尼小姐》,以誇張概括形式展現人物內在精神;《空間之鳥》將鳥簡化為拉長的感嘆號,把握鳥飛翔的本質形式,體現抽象美與靈動感.
- 畢加索:既是立體派繪畫大師,也是立體派雕塑巨匠,其《牛頭》等作品,把繪畫風格引入雕塑,用新增或補充方式改變客觀形象,探索新的雕塑語言與表現形式.
- 亨利·摩爾:作品《三個站立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