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明朝的中國傳統服飾(第2/5 頁)
於遼宋時期,經過明朝的發展,其兩側的褶大而疏,為活褶,簡潔而大方。
- 特點:與清代的馬面裙相比,明代的馬面裙更加註重實用性和舒適性,而不太強調裝飾性。馬面裙是明代女子的主要裙裝之一,穿著方便,行動自如,適合日常活動。
- 水田衣:
- 形式:用各色零碎錦料拼合縫製成的服裝,因其色彩互相交錯形如水田而得名。
- 特點:這種服裝的製作方式獨特,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藝術感。它打破了傳統服飾的單一色彩和圖案,展現出明代女子的創新精神和審美追求。水田衣在明、清時期的婦女中廣受歡迎,成為一種具有特色的民間服飾。
3. 共同特點:
- 整體風格:明朝的漢服以端莊典雅、氣度宏美著稱。在經歷蒙古帝國元朝的統治之後,明朝為重塑禮儀與民族自尊心,全面恢復了漢族服飾的特點,上採周漢、下取唐宋,展現出華夏近古服飾藝術的典範。
- 服飾比例:與唐宋時期相比,明朝服飾的最大特點是上衣逐漸拉長,下裳逐漸縮短,形成了上長下短的衣裙比例,使得服飾更加修身和合體。
- 衣領變化:衣領從宋代的對領蛻變為以圓領為主,同時出現了立領,立領的造型獨特,能夠很好地修飾脖頸線條,成為明朝服飾的重要特點之一。
- 色彩圖案:服飾色彩十分豔麗,各種顏色都被廣泛地運用到服飾中,如紅、黃、綠、藍等。圖案精美,各種花卉、鳥獸、山水等圖案都被巧妙地運用到服飾中,並且注重圖案的佈局和排版,使得服飾更加精美、高貴。
- 等級分明:從官員的官服到命婦的禮服,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透過服飾的顏色、紋樣、材質等方面的差異,能夠清晰地分辨出穿著者的身份地位,體現了明代社會的等級秩序。
明朝時期傳統服飾反映的等級制度、社會風貌、審美觀念以及服裝服飾顏色特點如下:
1. 等級制度:
- 官員等級區分:
- 官服圖案:明代官服中的補服具有明確的等級標識作用。文官補服上繡飛禽,武將補服上繡走獸,且不同品級對應不同的鳥獸。例如,文官一品用仙鶴,二品用錦雞,三品用孔雀等;武將一品、二品用獅子,三品、四品用虎豹等。這種嚴格的規定使得官員們在穿著官服時,能夠清晰地被識別出品級的高低,等級制度透過服飾圖案得到了直觀的體現。
- 服色差異:官員的服色也因品級而異。一品至四品官員服緋袍,顏色較鮮豔,凸顯其較高的地位;五品至七品官員穿青袍,顏色相對暗淡一些;八九品官員則著綠袍,等級越低,服色的鮮豔度和高貴感越弱。
- 命婦等級體現:命婦是指有封號的婦女,主要是官員的母親、妻子等。命婦的服飾同樣根據丈夫的官爵高低來確定。一、二品命婦霞帔用蹙金繡雲霞翟紋,三、四品命婦採用孔雀紋,五品命婦採用鴛鴦紋,六、七品命婦採用鵲紋,八、九品命婦用繡纏校花紋。這些不同的紋飾和圖案,反映了命婦們因丈夫品級不同而產生的等級差異。
- 平民與貴族的界限:平民百姓的服飾在材質、樣式等方面與貴族有著嚴格的區分。貴族可以穿著絲綢等高檔材質的服飾,並且在服飾的製作工藝和裝飾上更加精美複雜。而平民則被限制使用某些材質,如綢、絹、素紗等十三種絲綢中的特定種類才被允許庶民穿著。
2. 社會風貌:
- 經濟繁榮的體現:明朝時期經濟較為繁榮,尤其是紡織業和染織業發展迅速,這為服飾的多樣化和精美化提供了物質基礎。從服飾的材質上看,絲綢、棉布等各種材質被廣泛應用,並且出現了許多精美的織物,如織金、妝花等工藝的紡織品。在一些富裕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