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唐宋時期的中國絲綢(第2/4 頁)
- 起源與背景:緙絲工藝源於漢魏時期的西域緙毛工藝,透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唐朝時,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對外交流頻繁,桑蠶技術也不斷發展,為緙絲工藝的產生與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 初步發展:唐朝時期,傳統的緙毛工藝經中原巧匠本土化改良,逐漸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緙絲花樣。不過,此時緙絲工藝仍有侷限性,多織造小型幾何花紋的條帶等實用品,如日本大谷探險隊在中國新疆發掘的唐代葡萄卷草紋緙絲殘片,以及吐魯番阿斯塔那發現的幾何菱紋緙絲帶等.
- 工藝特點:緙絲多符合唐人豔麗尚色的裝飾喜好,採用明快的寶藍、胭脂、明黃、汁綠等色彩,織造寶相花、海石榴、忍冬花等吉祥花卉紋樣。其以平緙和繞緙為主,圖案紋樣對稱,透過平面色塊填塗展現,無暈色法,層次不夠豐富,偶用金線.
- 用途方面:一方面,緙絲被用於製作服裝配飾,如腰帶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藏阿斯塔納墓地出土的彩繪木胎舞蹈女俑,其腰部繫有的緙絲腰帶即為例項。另一方面,緙絲還被用作宗教用品,如幡帶等.
- 傳承與影響:唐朝的緙絲工藝為後世緙絲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宋代在此基礎上不斷創新,使緙絲技藝更趨成熟,花樣更為複雜,門幅明顯加寬,並逐漸從實用性向觀賞性轉變,出現了以緙絲工藝織造卷軸繪畫的新風尚.
緙絲工藝在唐朝時期並未達到鼎盛,而是在兩宋時期達到鼎盛,唐朝時期只是初步發展,以下是其初步發展的原因:
- 技術改良與融合:緙絲源於漢魏時期的西域緙毛工藝,隋唐時經中原巧匠本土化改良,形成富有本土特色的緙絲花樣,使工藝更適合絲織,為其發展奠定基礎.
- 經濟繁榮基礎:唐朝經濟強盛,為緙絲髮展提供物質與市場支援。貴族、富商對高檔絲織品需求大,緙絲作為新興工藝,以其精美獨特受青睞,刺激了生產與技術改進。
- 文化藝術推動:唐朝文化藝術繁榮,繪畫、書法、雕刻等發展為緙絲提供豐富題材和藝術靈感,使其圖案設計與色彩運用更具文化內涵和藝術價值,如緙絲作品中常見的寶相花、海石榴、忍冬花等吉祥花卉紋樣,就體現了當時的審美與文化特色.
- 對外交流影響:唐朝對外交流頻繁,絲綢之路促進了文化與技術傳播。西域等地的緙毛工藝及圖案紋樣傳入中原,為緙絲髮展注入新元素,使其在工藝和藝術風格上更加豐富多樣.
- 專業產區形成:唐朝絲織業發達,產區分佈廣泛,形成了專業的緙絲產區,如定州。這些產區集中了大量技藝精湛的工匠,他們不斷傳承和創新緙絲工藝,推動了緙絲技術的進步和產品質量的提高.
宋朝絲織技術有諸多顯著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織造工藝
- 宋錦織造技藝:採用經線和緯線聯合顯花的組織結構,運用彩拋換色獨特工藝,在不增加緯重數的情況下,整匹織物可形成不同橫向色彩,色彩豐富,層次分明.
- 緙絲工藝:在繼承唐代基礎上進一步發展,通經斷緯的技法更為成熟,能織出細膩逼真的圖案和文字。可靈活運用戧色法,使色彩過渡自然,還採用了披梭、篤門閂等多種特殊織造技法,使作品更具層次感和立體感。
圖案紋樣
- 題材豐富:花卉紋如牡丹、菊花、荷花等最為常見,還有幾何紋,如矩紋、菱紋等,動物紋有鸞雀、獅子、虎等,文字紋樣也有所應用,體現了宋人善於從自然與生活中取材.
- 構成形式多樣:寫實性強,花卉紋多以折枝、纏枝、串枝等結構形式為主,還有花內有花、花內填花的形式,佈局豐滿,富有韻律感和美感.
色彩運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