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民國時期的中國服飾(第3/3 頁)
、中山裝、高檔絲綢做成的長袍馬褂等;而普通勞動大眾則穿著較為樸素,多為粗布衫。這種階層差異在服飾上的體現,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貧富差距和階層結構。
- 審美觀念的轉變:民國之前,中國傳統審美強調女性的保守和內斂。西方文化的衝擊使得人們的審美觀念發生了變化,開始注重展現個性和身材曲線。旗袍從直板、寬敞逐漸改良為修身、塑形的款式,展現出女性的身材之美,這種對“曲線美”的追求成為當時的一種時尚,推動了審美觀念的現代化程序。
3. 經濟方面:
- 紡織業的推動:民國時期紡織工業的發展為服飾的變革提供了基礎。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推動以及紡織技術的不斷進步,使得國人能夠生產出質量較好的布匹,服飾的製作有了更多材質的選擇。同時,國內出現了很多銷售商,銷售商之間的競爭也側面推動了中國服飾的改革與發展,促進了相關產業的繁榮。
- 時尚產業的興起:隨著服飾文化的發展,一些時尚潮流開始湧現,如上海成為當時的時尚中心,各種款式的服飾“爭奇鬥巧,別出心裁”。服裝秀和選美活動的出現,不僅促進了服裝的變革,也為時尚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平臺,推動了相關行業的發展,如服裝設計、服裝製作、美容美髮等。
4. 政治方面:
- 身份認同的象徵:服飾在一定程度上成為身份的象徵。例如中山裝,是孫中山先生在日本流行的學生制服基礎上改良而成,後來成為中國官方的禮服,穿著中山裝代表著對革命精神的認同和對國家的熱愛。而長袍馬褂則更多地體現了傳統的文化和身份認同。這種服飾上的差異,反映了不同政治立場和文化觀念的人群之間的區別。
- 革命思想的傳播:一些具有革命意義的服飾,如學生裝,體現了青年學生對新思想、新文化的追求和對革命的嚮往。學生們穿著學生裝,積極參與文化運動和革命活動,成為革命思想傳播的重要力量,推動了社會的變革和進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