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國的古典音樂(第3/4 頁)
**《十面十面埋伏??傳統琵琶曲之一,又名《淮陽平楚》。樂曲描寫公元前202年楚漢楚漢戰爭下垓下決戰的情景,演奏為獨奏,樂曲激烈,震撼人心,清楚地表現出當時項羽項羽軍包圍時走投無路的場景,展現了波瀾壯闊的史詩場面,是琵琶演奏藝術領域最具代表性的中國傳統名作之一。
此外,還有《彩雲追月》《二泉二泉映月也都是中國古典音樂的經典作品,它們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在音樂史上佔據著重要地位。
中國古典音樂與西方古典音樂在多個方面存在區別:
1. 歷史文化背景:
- 中國古典音樂紮根於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受儒家、道家等思想影響深刻,強調和諧、意境,與中國的詩詞、書畫等藝術形式緊密相連,常用來表達情感、描繪自然景色或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哲學內涵。
- 西方古典音樂則是在西方特定的歷史、文化、宗教等背景下發展起來,受古希臘哲學、基督教文化影響,注重對人性、情感、理性等方面的探索和表達,追求音樂的邏輯性、結構性和戲劇性。
2. 音樂結構:
- 中國古典音樂多為散體性結構,是一種線性結構、多段連綴體結構,不追求內在張力,主要利用多段連綴原則,靠情感的發展變化來達到統一,表現出一種自然的例如《十面埋伏》,幾段音樂各不相同,每段有獨立的音樂表現方式,透過音樂之間的關聯來整合,這種關聯並非邏輯關聯,而是基於情感。
- 西方古典音樂結構強調邏輯性,建立在對立統一的體系中,富有哲理。最高的曲式形式之一是“奏鳴曲式”,其結構原則是對立統一,建立在矛盾的提出、激化和解決的過程中,如柴可夫柴可夫斯基“悲愴”交響樂》第一樂章,主部主題焦躁、不安,副部主題抒情,形成材料和調性的對比;還有“迴旋曲結構”,不斷圍繞一個主題進行變化,體現對比與統一;“變奏曲結構”則是在核心音調或特徵不變的情況下進行發展與變化,展現作曲家的才能。
3. 調式與調性:
- 中國古典音樂強調調式變化,以“五聲調式”為主,即宮、商、角、徵、羽,不同的調式有不同的主音,如“宮調式”以1為主音,“商調式”以2為主音等,音樂發展建立在調式變化的基礎上,強調橫向關係,利用音順與主次變化來體現音高關係。
- 西方古典音樂強調“調性”變化,“調性”是“調式”的音高變化。比如同是 c 大調,c 大調上方 5 度是 G 大調,下方 5 度是 F 大調,這種轉調方式是西方音樂發展的重要手段。
4. 和聲:
- 西方古典音樂十分注重和聲,早在十七、十八世紀就對和聲學進行深入研究,和聲是音響科學和音樂審美體驗的結合,即使是一首歌曲也有豐富的和聲,比如鋼琴注重橫向和聲的變化。西方音樂若缺乏和聲,其生命力和存在價值會大打折扣。例如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第一樂章的引子,就體現了豐富的和聲效果。
- 中國古典音樂總體上以“單聲結構”為主,雖也有多音表現,但這種表現缺乏功能性,沒有形成和聲體系支撐,是一種自然的多聲結合。像民樂中的笙、古箏等樂器,雖有多個聲音同時發響,但和聲僅僅是一種陪襯,沒有和聲的緊張力度,也不需要去解決和變化。
5. 復調:
- 西方古典音樂中,復調音樂具有重要地位,是其展開的生命力和生命線,交響樂的高潮往往出現在多聲部,即賦格,這是復調音樂的最高形式賦格曲賦格現了音和音之間的追趕以及各自獨立的旋律同時進行,是西方音樂結構的重要特徵。例如歐洲“復調”大師巴赫的巴赫,就充分展現了復調音樂的魅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