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大興水利(第2/4 頁)
要在董卓亂政之後,重新恢復錢貨貿易,發行貨幣實在是太難了。
就不說其他的,官府鑄幣就是一個極大的難題。這個時代的鑄幣可不像後世那麼簡單,開通機器印刷就行了。
想鑄幣一億枚,需要運送大量銅、鉛前往金曹,這開採之費,運輸之費,都極為高昂。
哪怕讓江東敞開了鑄造,一年鑄造兩三億枚江東通寶,壓力也是極大。
所以為了輔助鑄幣,金曹還會蒐集民間的五銖錢和小錢,重新熔鑄。
這個時候,別說曹操了。孫策都有挖墳盜墓的衝動,畢竟一個大墓裡面挖出來數十萬錢,甚至數百萬錢,鑄幣的成本和壓力都會大幅下降。
只要一次突破底線,這種事就不再是什麼不可為的禁忌。
好在孫策最終忍住了這種衝動。倒不是他比曹操的意志力要強多少,而是他還沒到曹操那種山窮水盡的地步。他還有一張最大的底牌!
孫策的底牌就是他的夫人周澄。
周澄所建立的吳縣織造署,今年終於不再缺生產材料了,吳郡已經恢復生產兩年了,家家養蠶繅絲,原材料大為充足。
其實中原的絲綢產業規模一直是蔚為壯觀,一個裡數百戶人家都養蠶繅絲,能夠產出生絲數千匹!
收絲的小吏、商人往往都需要用船去運輸。
一個裡產出就有數千匹,一個鄉、一個縣那真的是能產出數十萬匹生絲。
甚至為了早日將生絲賣出,養蠶繅絲的婦人們還會相伴一同將生絲送到城邑販賣。
這一切使得吳縣織造署的產能終於達到了這個時代技術的極限,每日出絹帛一萬三千餘匹,出澄錦上百匹。
這可是孫策手中能掌握的最大財富,源源不斷的從民間收割回來大量貨幣,包括那些豪強私鑄的貨幣也被收割回來。
曹魏以布帛為貨幣,不是沒有道理的。這種東西,一旦統治恢復穩定,官員勸課農桑之後,朝廷手中的紡織工坊可以源源不斷的產出大量布帛,而且是硬通貨,除了不方便之外,其交易、貨幣屬性拉滿。
當然,江東貨幣能夠流通,除了布帛、金銀作為保證之外,也是因為吳郡的的確確產出了最豐盛的谷糧。
這也是江東其他四郡都急缺的東西,拿著貨幣到吳郡就能買到大量糧食和布帛,這是其他四郡根本沒辦法抗拒的現實需求。通寶、糧食、布帛都產自吳郡,那貨幣怎麼能不在江東其他四郡流通?這也是最真切不過的,貨幣前期投資。這是用吳郡的財富,補貼其他四郡,以恢復四郡民生,確保通寶在四郡通行。
對這個情況,張昭作為總攬軍政要務的重臣,自然要著重向孫策匯稟,說道:“如今吳郡十三縣,共有戶籍十萬八千戶,人口五十六萬人,田畝一千六百萬畝,其中上田共計四百三十二萬七千五百二十一畝。所有田畝產糧總數預估約在九千五百萬石之間,堪堪一億石。”
“以這九千萬石糧食供應吳郡自身則戶有盈餘,但供應五郡之地,則盡顯饑饉。吳郡豪傑、百姓皆頗有怨言。”
這個規模的確是捉襟見肘,還是得精耕細作啊。
鄧艾在淮南屯田,用五萬人,歲完,計除眾費,還能剩下五百萬石作為軍資,六七年間,積糧三千萬石於淮上,可供十萬之眾食用五年。
吳郡近十一萬戶,人口五十六萬,十倍於鄧艾,未扣除百姓之費,也才九千萬石。
差距就差在這個畝產量上。
鄧艾在芍陂種田,盡得水利之便,畝產極高。
而吳郡這一千六百多萬畝良田,其中上田只佔了四分之一,但產出卻佔了一半。
太湖地區到寧紹平原這一帶,絕對是天府之國。這裡是真真正正的江東糧倉,孫策的錢袋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