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頁(第2/3 頁)
還因為他所倡導和身體力行的&ldo;生命之愛&rdo;,是一種無私的&ldo;以幼者為本位&rdo;的愛。&ldo;五四&rdo;時期魯迅寫過一篇《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我們以後還會詳加討論),把這種愛的無私的犧牲稱之為&ldo;生物學的真理&rdo;。他說:&ldo;動物界中除了生子數目太多一一愛不周到的如魚類之外,總是摯愛他的幼子,不但絕無利益心情,甚或至於犧牲了自己,讓他的將來的生命,去上那發展的長途。&rdo;而特別有意思的是,魯迅認為這樣一種出於生命&ldo;天性&rdo;的犧牲之愛,在人類中,是存在於那些&ldo;心思純白,未曾經過&l;聖人之徒&r;作踐的人&rdo;即普通的農民、下層人民中的;他舉例說:&ldo;例如一個村婦哺乳嬰兒的時候,決不想到自己正在施恩;一個農夫娶妻的時候,也決不以為將要放債。只是有了子女,即天然相愛,願他生存;更進一步的,便還要願他比自己更好,就是進化。&rdo;在魯迅看來,&ldo;這離絕了交換關係利害關係的愛,便是人倫的索子,便是所謂&l;綱&r;&rdo;,&ldo;所以覺醒的人,此後應將這天性的愛,更加擴張,更加醇化;用無我的愛,自己犧牲於後起新人&rdo;。魯迅自己就是這麼做的,他說他的歷史使命就是&ldo;自己背著因襲的重擔,肩住了黑暗的閘門,放他們(按:指&ldo;自己的孩子&rdo;即年輕的一代)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此後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rdo;。‐‐魯迅因此把自己定位為&ldo;歷史的中間物&rdo;,終其一生,都是&ldo;肩住黑暗的閘門&rdo;,為後來者開路的。今天我們想到魯迅,首先浮現出來的就是這樣一個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魯迅一直念念不忘存在於普通農人中的這種出於&ldo;天性的愛&rdo;。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他還寫文章讚揚同情、愛護&ldo;被侮辱和被損害者&rdo;的母親;他說:&ldo;這類母親,在中國的指甲還未染紅的鄉下,也常有的,然而人往往嗤笑她,說做母親的只愛不中用的兒子。但我想,她是也愛中用的兒子的,只因為既然強壯而有能力,她便放了心,去注意&l;被侮辱的和被損害的&r;孩子去了。&rdo;〔4〕在這些地方都可以看出,魯迅對於生活在中國社會底層的農民,普通民眾的親和感和深切理解,彼此之間存在著一種血肉般的聯絡。在下一講,我們將對這一點做更深入的討論;這裡想強調的是,魯迅由此而形成了他的&ldo;弱者本位&rdo;的觀念,這與前面所說的&ldo;幼者本位&rdo;是相輔相成的。魯迅曾經高度評價一位德國的女畫家凱綏&iddot;珂勒惠支,說她是為&ldo;被侮辱和被損害的&rdo;人們&ldo;悲哀,叫喊和戰鬥的藝術家&rdo;〔5〕,其實這也是魯迅的自我定位‐‐這構成了魯迅形象十分重要的另一個側面。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