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頁(第1/3 頁)
&ldo;畫葉可從外向內畫起,用筆需得漸虛,葉心或勾或不勾;葉脈勾多少,則可根據葉子的墨色取之;墨平可多勾,墨和筆觸較好時就少勾或不勾,可濕勾,也可幹勾……勾線要虛實並用,不可太光。&rdo;
&ldo;用筆講求粗細、疾徐、頓挫、轉折、方圓;用墨則講求皴、擦、點、染互動為用,幹、濕、濃、淡合理調配……&rdo;
李青筠邊畫邊講,現場示例,一點點地將水墨畫法的技法原理剖析解疑。
前人作畫,很少有人進行這樣現場示範教學,李青筠的講說深入淺出,即便對畫技少有涉獵之人,也能參照他筆下的技法聽得明白,令在場師生頓有豁然開朗之感。
李青筠心中自有計較,此前張若兮的一番評述,無疑在眾人心目中樹下權威的形象,面對眼前於水墨畫尚未形成認識的眾人來說,張若兮的評點自然成為了主要的參照。
他並不瞭解張若兮的性格為人,何況小女孩兒一時興起小小報復下卻也正常,李青筠自不想將此次的機會賭在她的行事風格上,於是透過現場示範教學讓眾人瞭解水墨畫的特點,也藉此樹立自己的權威形象。
至於這些技法原本也算不得不傳之秘,他此前就答應將之授與古風書院,何必在乎早晚的差別。
……
&ldo;用墨亦如用色,墨分五彩,豈僅黑白?用墨之妙,在於濃淡相生!&rdo;
筆至荷梗,中鋒淡墨,再以重墨點刺,復綴上一些水草、苔點,畫作將成。
李青筠信口作出一段口訣,&ldo;……全濃全淡不精神,濃淡失調俗了人,濃處須精不凝滯,淡處靈秀方顯魂。&rdo;
吟至尾聲,最後一筆堪堪寫就!
整幅畫作一氣呵成,筆斷而氣連,若行雲流水,隨意自然。
幾株殘荷枯葉輕舉,卓然於荷塘之上,身姿或曲或立,任憑寒風。
細看來,那原本衰敗蕭疏的滿目凋零中,卻帶著一絲沉靜平和,使得這幅畫作既有寒秋之蕭瑟蒼涼,也不失淡雅的況味,意韻深遠……
`
&ldo;此畫何名?但不知因何不見題款?&rdo;好一會兒,張若兮輕聲問道。
&ldo;此地原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而今盛景雖已,未始別無所得……是謂&l;留得枯荷聽雨聲&r;。&rdo;(注1)李青筠淡淡一笑道:&ldo;且留餘韻,不做題款罷!&rdo;
&ldo;留得枯荷聽雨聲……&rdo;張若兮目光投向畫作,似有恍惚,口中曼聲重複道。
失神了良久,她抬起頭來婉然一笑,&ldo;楚公子果然是家學淵源,這幅《殘荷圖》竟似比之亦筠公子的《墨菊圖》,也未見遜色呢!&rdo;
說著張若兮斂然一禮,脆聲道:&ldo;先時卻是小女子失禮了,這墨筆之用法,確是玄妙無窮,今日更得聆公子的一聞講解,受益良多,在此謝過了!&rdo;
李青筠大感意外,他以為小姑娘肆機報復再所難免,是以此番才動了些心機,心料張若兮縱不譏諷幾句也當不置可否,卻不承想她別有襟懷、落落大方,竟是自己小瞧了她!
‐‐‐‐‐‐‐‐‐‐‐‐‐‐‐‐‐‐&d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