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頁(第1/2 頁)
沈哲暗自一笑,他自然不是才發現有個&ldo;局外人&rdo;在場,只是料想載淳既然只留了這一個那就意味著,這個小太監是個靠得住的人,但是靠得住也分兩種,一種只能告知心意,而另一種則可以參與細節討論,前一種靠的是忠心,後一種除了忠心還得嘴嚴甚至一些時候可以指望他辦事,載淳此言一出,沈哲立刻明白,這個靠得住的錢公公是屬於後者的。立刻將他打好的腹稿付諸實踐:
&ldo;夫秦一統六國,其功在廢周制而用商鞅之法;夫漢武平諸侯,去匈奴,乃其廢黃老之學而尊儒所致,此二君者,得以功成萬世,在於一字曰&l;變&r;。水者可不亡,在乎其因地而變形,兵求不敗,在乎因時變用;魏晉變舉薦而置九品中正之制,遂並蜀吳;隋唐變三公九卿而設三省六部,四海之內莫不聞天朝之威;因勢變者存而不變者亡,先代舊事皆陛下與吾輩之明鑑也;況如今實乃我大清危急存亡之秋,以不變求應宇內之巨變,其亡無日矣,欲夾縫求生,成就大業,必廢祖制而不法舊道。陛下心懷鴻鵠之志,氣匡天下,臣以為必不會拘泥於故制。&rdo;
載淳思索了片刻問道:&ldo;先生所言皆在理在情,然而先生還未予朕解釋為何大清之險乃朕之幸?&rdo;
沈哲淡淡一笑,答道:&ldo;吾民皆以更為也,其心在乎守本,其思在乎安穩,此民順而難違故法,惟窮可使其思變,惟危可使其思遷。而新法一出,必損眾多豪紳大族之利益,陛下推行新法亦難仰仗舊族宗親。欲成大事則惟令民與上同意,北宋之時,范文正公與王荊公所謀變者,皆良法也,其所以中道敗潰者,皆因北方雖有契丹為亂然尚未動搖趙宋根基,舉國之內仍諸侯親服,百姓安樂,國人無危機之感,舉世無變革之思。然我大清則不然,太平之亂歷經十數年,江南膏腴之壤盡為戰事所毀,農人流離,無所依託,至今未復元氣;清軍二度敗於外夷,八旗綠營幾近全軍覆沒,都城為其所克,宮室為其所焚。舉國無不以此為恥,痛定思痛。民愈窮,國愈危則其思變之心愈盛,而大清如今已至亙古未有之危鏡,陛下因此時機變古制,立新政,非但布衣黔首可與陛下生死共之,官僚豪紳中之開明正義,心負天下興亡之任者必亦願損私利以救國於危難。如此,陛下雖無緣以承康乾盛世之利,然願忠者眾矣。&rdo;
載淳聽得甚是激動,他長這麼大從來沒人跟他說過類似的話,他的老師們口口聲聲地說忠於他,但不論講什麼仍然不敢得罪了聖母皇太后半分,頂多借洋務派犯的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咋呼幾句;而慈安太后只會和他一起唉聲嘆氣。他對自己的前景從來沒有過明確的目標,也沒有想過自己還可以爭取到與聖母皇太后抗衡的資本,雖然這些支援中的一大部分,可能來自於他曾經根本都沒放在勢力分配中考慮過的布衣百姓。
載淳的確沒什麼民主思想,但是好歹知道孟子他老人家說過&ldo;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rdo;君都是輕的,那臣子自然就更輕,雖然老百姓不能上陣打仗但至少可以代表天下大勢,說白了就是輿論,而大清的官吏們都是見風使舵的好手,大勢成形,自己就知道該往哪邊站,用不著教甚至連提醒都可以省了。更何況他載淳這邊也不會除了搞好民眾基礎其他什麼都不幹了,至少聖母皇太后的權,他奪定了,雖然他並沒有一個完善的計劃,但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何突然覺得這似乎是自己註定可以完成的事,
載淳用了片刻功夫壓制自己的情緒,猛地站起身來,把錢喜嚇了一跳,只見載淳雙目通紅,胸口在龍袍下劇烈起伏著,突然向沈哲拱手一拜:&ldo;朕願成大業,請先生教之。&rdo;
第二十八章 百足之蟲,溫湯烹之(上)
更新時間2011-2-17 21:3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