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辯證看待 “以暴制暴” 的治國深意(第1/5 頁)
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可殺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在人類社會發展的漫漫長河中,秩序與和平始終是人們不懈追求的目標。然而,這條道路佈滿荊棘,紛爭、犯罪與混亂時常侵擾。面對如此困境,“以戰去戰,雖戰可也;以殺去殺,雖可殺也;以刑去刑,雖重刑可也” 這一觀點,猶如一把銳利的手術刀,精準剖析了在特定歷史階段,採取強硬手段實現社會長治久安的深刻邏輯。這並非對暴力的盲目推崇,而是基於對人性、社會規律的洞察,提出的一種充滿辯證思維的治理策略。
一、“以戰去戰”:以正義之戰止息紛爭
戰爭,無疑是人類歷史上最殘酷的現象之一。它帶來死亡、破壞與傷痛,讓無數家庭支離破碎,文明成果毀於一旦。然而,在某些特定的歷史節點,“以戰去戰” 卻成為一種無奈但必要的選擇。
回溯歷史,第二次世界大戰堪稱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破壞力最強的戰爭。納粹德國在歐洲大陸瘋狂擴張,其鐵蹄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種族屠殺,給無數國家和人民帶來了滅頂之災。德國納粹宣揚極端的種族主義,將猶太人視為劣等民族,對他們進行了慘無人道的大屠殺。在奧斯威辛集中營,這一納粹最大的死亡營裡,猶太人被成批地驅趕進毒氣室,僅在 1944 年一年,就有近 100 萬人在此慘遭殺害。除了毒氣室的殺戮,被強制勞動的猶太人,每天在惡劣的環境下工作長達 12 小時以上,食不果腹,衣不蔽體,許多人因勞累過度、疾病纏身而死亡。日本軍國主義在亞洲地區同樣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南京大屠殺中,日軍以極其殘忍的手段對待平民和戰俘,砍頭、活埋、強姦等暴行隨處可見。據統計,南京大屠殺中遇難的中國同胞超過 30 萬,大量的文化古蹟、歷史建築被焚燬,給中國的文化傳承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
在這種絕境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家奮起反抗,展開了一場正義與邪惡的大決戰。同盟國軍隊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從歐洲戰場到亞洲戰場,與法西斯勢力展開殊死搏鬥。在歐洲,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美英聯軍與德軍展開激烈戰鬥,無數士兵倒在血泊之中。奧馬哈海灘上,美軍士兵迎著德軍密集的火力,奮勇衝鋒,傷亡慘重,但他們憑藉頑強的意志,成功突破了德軍防線。在登陸過程中,美軍士兵們面臨著德軍機槍的掃射、炮彈的轟炸,沙灘上佈滿了戰友的屍體,但他們毫不退縮,前赴後繼地衝向海岸。蘇聯紅軍在東線戰場與德軍進行了長期艱苦的鏖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成為二戰的重要轉折點,這場戰役中,雙方投入了大量兵力,城市被戰火夷為平地,每一寸土地都灑滿了鮮血。在巷戰中,雙方士兵逐屋爭奪,戰況慘烈至極。蘇聯紅軍戰士們在廢墟中頑強抵抗,憑藉著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法西斯的仇恨,堅守陣地,與德軍展開了殊死搏鬥。在亞洲,中國人民進行了長達十四年的艱苦抗戰,無數中華兒女為了抗擊日本侵略者,前赴後繼,浴血奮戰。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兵力,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做出了巨大貢獻。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以血肉之軀抵擋日軍的鋼鐵洪流,雖然損失巨大,但打破了日軍 “三個月滅亡中國” 的狂妄企圖。在會戰中,中國軍隊裝備落後,但戰士們憑藉著頑強的鬥志,與日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湧現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蹟。最終,這場戰爭以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而告終,法西斯勢力被徹底擊敗,世界迎來了相對的和平。這場戰爭便是典型的 “以戰去戰”,若沒有反法西斯同盟國家的堅決抵抗,任由納粹德國和日本軍國主義繼續肆虐,世界將陷入更加黑暗的深淵,更多無辜的生命將慘遭屠戮。
再看古代中國,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戰火紛飛。各國為了爭奪土地、人口和資源,連年征戰,百姓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