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其他小說 > 歷史的迴響觀後感 > 第96章 正其義不計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堅守道義的價值探尋

第96章 正其義不計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堅守道義的價值探尋(第1/6 頁)

目錄
最新其他小說小說: 身無分文負債累累的小夫妻在?小說世界談個戀愛山川修行路重生班花那些事古千金穿六零當軍嫂娘娘一滴淚,演到帝王送鳳位獵罪之我對你城翊滿滿穿越農家,靠種田發家致富佛系大佬穿成炮灰只想碾壓女神異聞錄5:女主模式花開九重迴圈八零,媳婦心狠手辣穿越後一言不合就搬空敵人庫房百草藥材:百草療愈指南混沌誅仙訣逆劫重生吻星唇!禁慾大佬夜淪陷快穿:暴君的好孕小嬌嬌神探二人組靈主傳:明月照我心

正其義不計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一出自《漢書?董仲舒傳》的經典語句,猶如一盞明燈,在歷史的長河中熠熠生輝,穿越千年的時光隧道,跨越不同的文化和時代背景,至今仍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指引著人們在道德與功利的十字路口做出正確的抉擇。它所倡導的是一種純粹的道德追求,一種超越物質利益和世俗功名的精神境界。在這個物慾橫流、功利至上的時代,各種思潮相互碰撞,人們的價值觀受到前所未有的衝擊,重新審視和踐行這一理念,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

董仲舒提出這一觀點,深受儒家思想的深遠影響。儒家思想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自誕生以來,便將 “義” 置於至高無上的地位。孔子云:“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在儒家的價值體系裡,“義” 不僅僅是判斷是非善惡的標準,更是一種內化於心的道德準則,它超脫於個人的私慾和利益。孔子認為,君子與小人的根本區別就在於對待 “義” 與 “利” 的態度。君子以 “義” 為行事的準則,能夠剋制自己的私慾,追求道德的完善;而小人則只看重個人的利益,為了追求利益不擇手段,不顧道德和法律的約束。這種對 “義” 與 “利” 的鮮明態度劃分,奠定了儒家道德觀的基礎。

孟子進一步發展了孔子的思想,他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孟子將 “義” 置於生命之上,把 “義” 看作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認為人之所以為人,就在於人有 “義”。這種對 “義” 的高度推崇,體現了儒家對道德的重視和對人性的深刻理解。孟子的這一觀點,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在面臨生死抉擇時,毅然選擇堅守道義,為了正義的事業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

董仲舒繼承和發展了儒家的這一思想,進一步強調了在追求 “義” 和 “道” 的過程中,不應被功利所左右。在當時的思想背景下,儒家的這一觀點與其他思想流派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法家強調以法治國,注重功利和實效,主張透過嚴格的法律制度來規範人們的行為,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雖然法家的思想在一定時期內能夠迅速增強國家的實力,如秦國在商鞅變法後,透過推行法家的一系列政策,實現了經濟的繁榮和軍事的強大,最終統一了六國。但過度強調功利,容易導致社會道德的淪喪。在秦國統一後,由於嚴刑峻法和過度追求功利,百姓生活困苦,社會矛盾激化,最終導致了秦朝的迅速滅亡。而道家則倡導順應自然,追求個體的自由和超脫,對世俗的功利和功名持一種淡泊的態度。道家的思想雖然能夠讓人在精神上獲得一定的解脫,如莊子追求逍遙自在的人生境界,不為功名利祿所束縛,但在實際的社會生活中,缺乏積極的參與和建設精神。儒家的 “正其義不計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則在兩者之間找到了一個平衡點,既強調道德的重要性,又不排斥人們對現實生活的追求,主張在道德的指引下,實現個人與社會的和諧發展。

在古代,許多仁人志士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一理念。伯夷、叔齊是商末孤竹君的兩個兒子,孤竹君死後,他們互相謙讓王位,先後都逃到周國。周武王伐紂時,他們認為這是以臣弒君,違背了道義,於是叩馬而諫。商朝滅亡後,他們為了堅守自己心中的道義,不食周粟,隱居在首陽山,最終餓死。他們的行為雖然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顯得有些迂腐,但他們對道義的堅守卻令人敬佩。他們用生命扞衛了自己的信仰,為後世樹立了堅守道義的榜樣。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大臣,他忠君愛國,一心想要振興楚國。然而,他卻遭到了奸臣的陷害,被楚懷王流放。在流放期間,他寫下了許多不朽的詩篇,表達了自己對國家和人民的憂慮和對理想的追求。“亦餘心之所善兮

目錄
混跡在狐妖世界的華山浪子神奇寶貝之復仇之子征服紙上的落櫻你好,再見媽媽蓄意偏愛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