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聖王者重法,明法令必行(第1/5 頁)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必明,令必行,則已矣。” 此觀點出自《商君書》,以簡潔有力的筆觸,鮮明指出聖明君主不應僅看重道義,更需重視法律。法律務必清晰明確,政令必須堅決執行,唯有如此,國家方可實現有效治理。這一理念穿越歷史長河,在人類社會發展程序中,始終閃耀智慧光芒,深刻揭示法治對國家和社會穩定發展的關鍵意義。
回顧中國古代歷史,諸多朝代興衰更替,皆與法治推行緊密相關。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首個大一統王朝,其崛起與強大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商鞅變法確立的法治體系。
商鞅,這位戰國時期的著名改革家,對當時秦國舊有制度弊端洞察入微。彼時秦國,深受傳統宗法制度和貴族特權的束縛,社會階層固化嚴重。在井田制下,土地國有且劃分規整,農民被牢牢限制在土地上,即便辛勤勞作,卻因土地分配與產出限制,難以獲得足夠的回報,導致生產積極性受挫。而世卿世祿制更是讓貴族子弟憑藉出身即可世代為官,有才之士卻難以嶄露頭角。許多有識之士雖空有滿腹經綸與報國之志,卻因階層壁壘無法施展才能,國家發展缺乏活力。商鞅深受法家思想薰陶,秉持 “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 的理念,決心以法治為核心,對秦國進行全面徹底變革。
他制定一系列詳盡嚴格的法律條文,涵蓋社會生活各方面。在農業領域,商鞅透過法律手段鼓勵耕織,規定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這一法令極大激發農民生產積極性,眾多農民日夜辛勤勞作,開墾荒地、改進種植技術。為了提高產量,他們嘗試新的作物品種,改進灌溉方式,從傳統的漫灌逐漸向更高效的渠灌、井灌發展。農民們還積極探索合理的種植間距與輪作模式,使得秦國農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大幅提升,為國家繁榮奠定堅實物質基礎。
在秦國的一些地區,農民們發現將豆類與穀類作物輪作,不僅能保持土壤肥力,還能提高總體產量。於是,這種輪作模式在商鞅變法的鼓勵下逐漸推廣開來。同時,為了更好地利用水資源,農民們在政府的支援下開鑿了許多灌溉渠道,使得大片原本乾旱的土地得到了滋潤,糧食產量因此大幅提高。
在軍事方面,商鞅推行軍功爵制,明確按士兵在戰場上殺敵數量授予相應爵位和賞賜。這一舉措打破了傳統的貴族世襲軍權的局面,讓普通士兵看到晉升希望,秦軍士兵在戰場上奮勇殺敵,戰鬥力大幅提升。士兵們為了改變命運,在戰場上勇往直前,秦軍由此成為令六國聞風喪膽的虎狼之師。
商鞅深知,法律關鍵在於執行。為樹立法律權威,他採取一系列果斷堅定措施。“徙木立信” 便是生動例證。當時,商鞅在國都集市南門豎起一根三丈高的木頭,並下令,誰能把木頭搬到北門,就賞十金。起初,百姓對這一命令充滿疑惑與懷疑,無人敢輕易嘗試。畢竟在以往,官府政令多有不兌現情況。民眾對官府的信任度極低,對突如其來的命令保持著高度警惕。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五十金。終於,有一人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將木頭搬到北門,商鞅立即兌現五十金獎賞。這一事件迅速在秦國傳開,百姓親眼目睹商鞅對法令的嚴格執行,從此對法律產生敬畏之心。此後,秦國法律得以順利推行,各項改革措施有效實施。但秦國百姓在長期的嚴刑峻法下,雖行為有所規範,卻也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社會氛圍緊張壓抑。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國力極大提升,從相對落後的諸侯國崛起為戰國七雄中的強國。但秦朝統一六國後,統治者過度濫用法律嚴苛性,實行嚴刑峻法。民眾稍有不慎便觸犯法律,面臨嚴酷刑罰,如連坐制度,一人犯罪,親屬鄰里皆受牽連。長期高壓統治下,百姓苦不堪言,生活在恐懼與壓抑之中。最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