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頁(第1/2 頁)
王同山儘管嗜偷成性,但他畢竟是個聰明的孩子,而且還曾是學校裡的少先隊員。國旗一角曾經佩戴在他雪白襯衫領下,因此他儘管已到流竄扒竊的墮落境地,但在他心靈深處仍有著尚未泯滅的一方天地。樸素的良知與善良的天性都告誡他:手槍和軍用糧票千萬不能偷,即使沒有用也決不能隨手丟掉!如果把這些東西隨手扔在廁所和深溝裡,那就會讓他的心理更加不安。
那天夜裡,上海下起了大雨。王同山沒有吃晚飯,他不知道此時的上海北站已經戒嚴,大批警察和軍方人士已經控制了所有從北站通往四面八方的路口。他更不會知道那位青年軍官就在他把皮包盜走後馬上就緊急報案。然而,北站並沒有查詢到有關這隻軍用皮包的任何珠絲馬跡。不過,這隻軍用皮包從此便被列為鐵道部上海局以及上海公安機關重點偵破的要案之一了。
王同山其實並沒有走遠,他抱著那隻既不能用又不能丟的沉甸甸皮包,躲過了站前警察的視線,一直徘徊在站區的幾排房子前。剛才他本想把這隻皮包投進一口幽深而積水的井裡去,王同山知道只要他輕輕一鬆手,從此那軍用皮包便與他沒有絲毫關係了。可就在他準備丟棄之時,不知為何腦子裡忽又浮出一張多皺的老人面孔,那是與他沒有多少感情的老爹。「國家機密是萬萬丟不得的,那可是要用性命的代價來保護的呀!」記不得父親從前是什麼時候,曾經對他說過這樣一句話。也許是老人在他小時候,給王同山講一個什麼故事之後隨口道出了這句肺府之言,沒想到今夜竟然左右了王同山一次至關重要的行動。如果王同山當時沒想起這句話,隨手丟了皮包,他也許要從此說不清楚這起要案。
好在王同山當時決然地離開了那口井。他知道此地便是鐵路部門的辦公地點,但他不知該把這隻得之無益,丟之可惜的皮包究竟放在何處為宜。他就這樣一直在那個院子裡轉到子夜時分,王同山最終才找到了鐵路客運辦。裡面熄了燈,一片漆黑。他決心把皮包放在這裡,他認為天亮後肯定有工作人員發現皮包,然後他們可以交給軍方人員。下了決心後,他再也不遲疑了,麻利地用石塊打碎了一塊窗玻璃,然後把那隻裝有手槍的皮包向窗內狠狠一丟,轉身便跑,不久他的小小影子就消逝在漆黑夜色中不見了……
卷二 姑蘇除夕夜·從蘇州到廣州
第16節 第一次被捕只有17歲(1)
1961年9月,古城南京仍被秋老虎團團困擾著。
逃出上海後的王同山,只要想起那隻可怕的軍用皮包,後背便感到有些冷森森的。他沒想到扒竊作案竟會惹出這麼大的亂子,上海警方把丟失軍用皮包列為重大案件進行偵察以來,對江南一批扒手的打擊力度也驟然加大了。王同山知道警方是想從一些扒手小混混身上開啟缺口,藉以抓到與皮包扒竊案相關的線索與可疑人。王同山後悔不該在北站扒到這隻無用的皮包,以致於他不得不放棄上海那好不容易有了基礎,也有了感情的地方。
王同山逃回了蘇州,他又一次面對這座吳王闔閭二千五百年前以血腥築起的古老城池。這有水有橋,有著無數青石馬路和幢幢江南古宅的美麗城市,如今雖然近在眼前,但王同山卻不敢走近自己的家門。更不敢面對那經常對他冷眉冷眼,動轍勃然大怒的父親。他知道自己的名氣已經臭遍了江南,故里蘇州也定會有人知道他「神偷王」的不雅惡名。特別是此正處於被上海警方追捕的逆境之中,如果他在這時走進家門,無疑於自投羅網!
王同山於是決定到近在咫尺的南京走一遭。
他從小學讀書時就嚮往南京。因為那裡安葬著哲人孫中山的墓,少年時他曾在一篇作文中這樣寫道:「有一天我要到南京去瞻仰孫中山的陵墓。因為偉大毛澤東都敬重孫中山,所以我也要敬重孫中山。……」而今歲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