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淺評水滸傳31(第1/2 頁)
第四篇-路見不平一聲吼
陽穀縣裡枉法度
好漢奮然報兄仇-行者武松之一
武松武二郎,大宋東平府府清河縣人氏。自小父母雙亡,與哥哥相依為命。兄長武大郎,身材矮小,面相醜陋,人稱三寸丁,谷樹皮。但為人善良,與世無爭,有顆金子般的心。
兄弟武二郎,身高八尺開外,英俊威武,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天生神力,無人是其對手。
十個指頭不一般齊。武大郎、武二郎,一母所生,親哥倆。外貌長相、脾氣秉性,截然不同。武二郎為人豪爽,遇強則強,專打那些蠻橫無理,身高馬大,自稱天老大,他老二的不明道德的人。鄉里落下好名聲。武大為人懦弱,心地良善,勤勞肯幹。蒸得一手好吹餅,起五更,搭晚上,兄弟兩個相依為命。
這武二郎,好打不平,酒後一拳,打昏死一個口吐狂言的惡棍,逃亡在外。
逃了和尚,逃不了廟。可苦了武大。枷號遊街示眾,賠償經濟損失。求爺爺,告奶奶。好在惡棍,昏厥甦醒過來,武大又是磕頭,又是作揖。足足給夠了賠償,天大的官司,煙消雲散。
武大繼續朝九晚五的生活。武二則飄蕩江湖,投靠在柴家莊柴大官人莊院。巧遇及時雨宋公明,英雄惜英雄,八拜之交,結為生死弟兄。
打聽到惡棍未死,武松要回故鄉清河縣武家莊。惜別了義兄宋公明,武松日行夜宿,來到陽穀縣景陽岡。
三碗不過岡,一個酒店的招牌。武松不信天地,不信邪。吃罷了飯,翻過景陽岡,趕個急,就能見到久違的兄長,喝個痛快。
透瓶香,武松一連喝了十五碗。將酒店的酒喝光、喝透。什麼叫好漢,臨行喝了痛快酒,渾身是膽雄糾糾。
金聖嘆說施耐庵也是喝了酒,才寫出此段,不識數。仔細查碗,十八碗。後人多用此說。試想,相傳施耐庵進士出身,超清華、壓北大,博士後不為過。名附其實的專家。這種低階錯誤不應犯。
第一個三碗,恰好吃了三碗酒。第二個三碗,又篩三碗,武松吃道:“端的好酒!”第三個三碗,一連又篩了三碗。武松道:“肉便再把二斤來吃。”酒家又切了二斤熟牛肉。再篩了三碗酒。初讀認為,武松已喝了十二碗酒。深讀、細思,第一個三碗,恰好吃了。第二個三碗,武松吃道。唯第三個三碗,施耐庵未寫吃酒,只說切二斤熟牛肉。竊以為又篩了三碗與再篩了三碗為同一三碗。因此,目前武松喝了九碗酒。
再篩了六碗酒與武松吃了。前後共吃了十五碗。此地又寫出吃了,就是佐證。因此不應以金聖嘆解讀為準,要尊重原著。
酒壯英雄行,武二郎景陽岡,遇白額吊睛大蟲。奮神威,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為民除害。這就是英雄好漢。
有好事者說,武松好逞強,好吹牛,打虎不是為民除害,而是不得已不打。這是對英雄好漢的不尊重,口無遮攔了。武松打虎,為歷代民眾敬仰。好事者,標新立異,獨立新說。不敢苟同。
武松武二郎壯舉,震動了陽穀縣。縣令大人保舉,一紙任命,陽穀縣都頭。
武都頭街上巧遇大哥武大,興奮、喜悅,難以言表。三跪九叩,長兄如父。望著如父如兄的大哥,武松百感交集。哥哥為自己,吃了多少白眼,陪了多少好話。武大看到多日不見的兄弟,滿眼含淚。這就是兄弟之情。施耐庵用細膩的筆法,寫出兄弟情。令讀者淚目。
原來,武大在清河縣,天上掉餡餅,娶了大戶人家使女潘金蓮為妻。潘金蓮美人坯子一個,為地痞破落戶騷擾。搬到陽穀縣定居。兄弟相聚,武大也是揚眉吐氣。
武松到京城出差。武大遭到了滅頂之災。娘子潘金蓮,與開生藥鋪的西門慶勾搭成奸,用砒霜將武大毒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