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部分(第4/5 頁)
不過一捧塵土。佛道來世,道說今生。無非都是若有大德於天地,天地自然會獎勵本身。佛有西方極樂,道有東方長樂。殿下若能守正如一,死時念度:太乙無量尋聲救苦,且能死後得生民淚水百萬,貧道自會前來渡你,如何?”了塵笑答道,續上了一杯淡茶遞給了小早川景隆道。
“道長,請問為何不能生前而渡,道不貴生麼?”小早川端起茶杯問道。
“道之貴生,乃因人生不過一世修行,若是死亡,不抵於生死道消一切成空?修行之路,坎坷千萬,亦需要大恆心,大毅力,大機緣。一世機緣已經是難能可貴,焉知來生之事。長生雖好,卻萬中無一。逍遙雖美,卻是逆天而行。其中正果豈是輕易求得?渡人渡己,方便之門雖開,不到死時,焉能言一世功過?”了塵解釋道。
虔誠的信徒不是一夜能養成的,世人所謂的崇仙慕道,從來慕的都是長生之道,是山術,而不是道之本身。
天下道佛弟子千萬,光能守得住清規戒律,能一心向道,或者向佛的又有幾個?
了塵無意在日本以山術行世。傳下道書不過以防萬一而已,傳道授徒,也不過一點折服信徒的小小手段。卻不想讓人沉迷於山術本身。
道之根本在道不在術啊!而且以後的世界,已經不是山術的世界了。
以後修行之路越來越難,到了基本上已經不可能的地步了。
小早川景隆離開了,留下了這附近幾座山頭的安堵文書。從此以後這附近的幾座大山包括山谷中的小村都是道觀的財產了。以後道觀哪怕沒有香火,道觀也能維持下去了。
但沒有香火,怎麼可能?
虔誠需要對教義的瞭解,所以了塵才送了小早川基本經書回去慢慢研讀。若是能明白,自然還會再來,如實不明白,再大的神通,也只能讓人恐懼覬覦而不是信服。
了塵規劃的道觀並不大,兩畝都不到的面積,比起玄光觀的本宗道宮差的不是一星半點。
但了塵的想法已經跟過去大不一樣了。
小觀隨破,有信就好。道宮雖大,卻全是一群遊客,又有什麼意思。
玄光觀已經過了”無壯觀無意壯威“的階段了。
若是讓了塵選擇,了塵寧願沒有募集青城山上那座宏偉的玄光觀。原來自己跟師傅的那座破破爛爛的小道觀才是了塵心目中道觀跟家的所在啊!
因為小,所以建設得挺快。當了塵去來一塊木板,親自寫上了“玄光觀”幾個大字,並掛在門前的時候,玄光觀的日本分店便算在大海的另一頭開了張。
日子一天天過去,日本依舊村長縣長械鬥得熱火朝天,大明也依舊暗流洶湧。
畢竟任何的改革都是一次的蛋糕再分配。總要傷及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現在的大明朝廷頗不平靜,一切都在考驗著朱載為君的能力跟手腕。
無論是出於利益還是真的無知,對於當即皇帝朱載一定要建設海上水師的決心,無異於挖了某些人的根。
大明雖然在內陸計程車大夫跟武將集團支援下開海成功,但離真正想要走向海洋還離得遠。
海師的建立無疑會干擾到某些人的走私。因為不交稅無疑比交稅好多了。世上最大的難事莫過於把自己思想裝進別人的腦子裡和把別人錢裝進自己口袋裡。
習慣了不交稅的傢伙們豈會那麼容易讓朱載收到他們口袋裡的關稅?
能站在金鑾殿上的尤其會有真的傻瓜?
皇上的藉口是”師公要前往海外尋找海外仙山“。真實用意卻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
如今海禁已開,再關閉別說皇帝那裡,就是自己人中都通不過。但關於關稅走私的這一塊無疑大家還是有共識的。
所以這一關無論如何要守住,絕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