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頁(第1/2 頁)
正文 第十八節 蔣振華兵發幷州郡一
(更新時間:2004-11-22 8:34:00 本章字數:3915)
第十八節 蔣振華兵發幷州郡
勇三軍大破胡蠻寇
揭過得子喜訊不提,吾亦開始思慮北伐一事。
以前在大漢強盛時,眾蠻邦還算規矩,時常進貢雖偶有小患,邊境還算平安。可自靈帝以來,朝政崩壞,索求甚苛。休說塞外,就是關內之民亦多有反叛者。但幸有朱雋,皇甫嵩等名將鎮守邊陲,威望卓著,諸胡不敢亡動,邊境還算安定。但自黃巾起義後,諸侯蜂起,互相征伐,大漢精兵損失殆盡,忙於內亂,無瑕北顧。塞外各族如匈奴、鮮卑、烏桓等日漸強大,異心漸起,遂起逐鹿中原之野心,屢屢入寇幽並之地。草原騎兵,迅速奔雷,攻如烈火,其勢甚大,一時難拒。我若想平定北方,安心東出潼關與曹操決戰,必得無後顧之憂。否則我與曹操相爭,鮮卑等再趁火打劫而南下,不僅僅我會完蛋大吉,整個大漢亦極度危險。故我打算趁曹操、袁紹相爭於官渡的有利時機準備北伐,希望能夠一舉剷除心腹之患。
考慮到塞外各族均是騎兵,自小馬背上長大,勇悍善戰,吃苦耐勞,漢軍則多為耕地之民,不善騎射,多有不敵。如若硬扛,必死傷慘重。即使能勝,也是慘勝,恐再無力東出南下爭鋒,故須設巧計破之。
我知道大漢之前與塞外民族作戰多奈兵器犀利,尤其是弩箭之強悍天下無雙,以前武帝時李陵曾率五千步軍激戰數萬匈奴騎軍數日不敗,殺敵無數,靠的就是大漢先進的強弓硬弩。我軍現雖裝備大量弩箭,可單靠弩箭始終不妥。不由的細細思考起來,回顧了一遍中國的歷史好像沒有發現太好的辦法,再想想西方國家的戰例,忽的想起一法,不由得撫養大笑:該死的胡蠻,你們的未日到了,看我怎麼收拾你們!
在公元前四世紀晚期,約在公元前330年左右。西方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創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其四大成名戰役,如伊蘇斯河戰役等皆為以少勝多,且對方多騎兵時而取勝。其戰法對吾今頗有借鑑之用。亞歷山大布陣時主要以方陣迎敵。其在陣中佈置的中央方陣全是用步兵編成,皆用重甲步兵,手握巨型長槍。一個步兵方陣可長達1024米,每米一人,寬亦有16人。如此一個中央完整重步兵方針可達16384人。左翼配以數量不等的輕步兵和輕騎兵,以便快速機動之用。而其右翼則是重騎兵方陣,馬匹、戰士皆披重甲,手持重型長槍,衝鋒起來威力無用。亞歷山大大帝作戰時的思路是這樣的:一般先令右翼重騎兵猛攻敵左翼,破敵左翼後再側攻敵中央方陣。而亞歷山大的中央方陣皆為手持長槍的重步兵,一般弓箭皆不能傷。快速挺進時,聲勢駭人,若敵中央方陣同為步兵往往很快便被擊垮。敵欲用騎兵衝鋒也不懼,其密密麻麻的長槍只會把近前的騎士串成一個個糖葫蘆。惟有左翼才是亞歷山大的弱點,因其全是輕步兵及輕騎兵,防禦及進攻能力較弱,往往面對敵重型步騎兵衝鋒時心有餘而力不足。在亞歷山大大帝經過的四大戰役中,其左翼往往被敵擊潰。只是依賴於山歷山大大帝的卓越指揮能力,往往敵軍右翼方陣未攻破或剛攻破亞歷山大的左翼時,敵左翼方陣及中央方陣便被亞歷山大右翼重騎兵方陣及中央方陣所滅。待等到亞歷山大回過手來,雖敵右翼大勝亞歷山大之左翼,但大局已定,往往也逃不過全軍覆滅的下場。故亞歷山大依此戰術能創立一個著名的大帝國。
我想這一戰術我亦可以採用。我可以加以改進,使其更加完善。如:中央方陣可照亞歷山大大帝之舊例,但是步兵方陣前設立弓、弩兵方陣和巨盾兵方陣。因為中國北方的少數民族騎兵和西方不太相同。西方騎兵少備弩弓,多隻仗長槍衝鋒作戰;而中國北方騎兵往往全部裝備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