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書架
首頁 > 其他小說 > 國學道德經第一章 > 第38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

第38章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第1/21 頁)

目錄
最新其他小說小說: 救命,厭世大佬穿成農家小福女了八零姐妹日常重生王妃只想和離尹女的騷氣仙夫塞琳娜的魔法逆旅逍遙女天尊重生之影視女王明月照關河穿書下鄉女知青嫁全村最帥氣軍官離譜!剛滿月就要聯姻記憶覺醒後,白月光把劇情刀了龍戰西風烈認祖歸宗後,前女友跪求我複合火影:統領宇智波,幹翻六道仙人斬神:成為自己的代理人女尊,美男為下嫁誘她媚她勾引她穿越後,我左邊孩子右邊爹雙面蜜謀神探狄仁傑系列之神秘詭案!四大名捕破案系列!

【帛書版】

上德不德 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 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 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 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通行版】

上 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 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也。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 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譯文】

有上等德的人,不自以為有“德”,所以是有德。下等德的人是有心施“德”,所以他無德。有著上等“德”的人“無為”出於無意,所以無所不為。下等“德”的人,“無為”出於有意,所以無所作為。上“仁”的人有所作為,而是出於無意。上“義”的人有所作為,而是出於有意。上“禮”的人,出於有意。若是得不到回報。則攘臂使人從之。所以失去了“道”而後是“德”。失去了“德”而後是“仁”。失去了“仁”而後是“義”。失去了“義”而後是“禮”。當社會需要用“禮”時,虛擬敲詐也就隨之產生,禍亂也就隨之而來了。自以為很聰明的人,是以智取巧,真是愚昧的根源呀。所以大丈夫應該守質樸的大道,不虛偽敲詐,捨去禮的浮華,取用道德厚實。

【註釋】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這裡的“上德”指最高層次的道德品質。老子認為,真正的高尚道德不是刻意追求的結果,而是一種自然而然、不造作的存在狀態。這種狀態下的人,因為他們內心的和諧與平衡,反而能夠展現出真正的道德品質。

“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

相對“上德”而言,“下德”是指較低層次的道德表現。這些人雖然遵循道德規範,但他們的道德行為往往帶有目的性和功利性,因此在老子看來,他們實際上缺乏真正的道德精神。

“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也,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也,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也,上禮為之而莫之應也則攘臂而扔之”:

老子在這裡進一步闡述了“德”、“仁”、“義”、“禮”四個層次的區別。上德者無為而治,不刻意追求任何結果;上仁者有所作為,但內心沒有私慾;上義者做事講究正義,但有時會過於強調原則;上禮者遵循禮儀規範,但如果得不到應有的回應,就可能變得憤怒和沮喪。

“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這句話說明了道德發展的遞減順序。當人們失去了道的指引,就會退而求其次,追求德;當德也失去時,就會轉而追求仁;當仁也不足時,就會強調義;最後,當義也不夠時,人們就會只剩下表面的禮儀規範。

“夫禮者,忠信之薄也,而亂之首也,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老子認為,禮是忠信的最低表現形式,而過度強調禮可能導致混亂;前識(指那些過於聰明或有見識的人)則可能只是道的表面裝飾,而缺乏真正的智慧。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而取此”:

最終,老子提出了理想的人格追求:大丈夫應該追求內在的充實和實質,而不是外在的虛榮和表面的繁華。他應該摒棄那些淺薄和華而不實的東西,而選擇那些深厚和有實質的價值。

整段文字強調了老子

目錄
君奪臣妻?我懷權臣之子奪他江山!扶滄海30天,逃離鬼怪索情世界故事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