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不戰,而屈人之兵。(第4/4 頁)
點,沉下心來好好發展德屬坦尚尼亞殖民地。
這裡面積廣大,氣候溫和,非常適宜於農牧業發展。
修建一條公路,就可以發展一條縱深上千公里的種植園區或者牧區。
沿著河流和新建鐵路,就可以發展足的容納數10萬德國移民的廣闊腹地,僅僅需要兩三年便可以成型。
屆時依託著坦尚尼亞數10萬德裔移民和少量精銳德軍部隊,保羅將軍非常有信心,能夠與敵人數10萬大軍周旋到底。
最起碼,不可能比南非的布林人做的更差。
可現實中德國高層做了什麼?
他們將模範殖民地選在了遙遠的遠東地區的膠東半島,耗費上億德國金馬克,不惜代價的修建城市水渠和岸防炮臺,結果全替了大唐與扶桑人做嫁衣裳。
扶桑人耗費巨大代價攻克德國遠東堡壘以後,大唐帝國施加了強大的壓力,迫令其由大唐帝國接手,只給予了附近駐軍和軍艦駐泊的便利。
大唐帝國偶露猙容,作為藩屬的扶桑國就不得不臣服。
這無關對錯,只是實力使然。
大唐帝國強盛的實力足以讓扶桑人絕望,尤其是駐紮在呂宋王國的強大艦隊,其實力是扶桑聯合艦隊的三倍半,再加上北海分艦隊和馬六甲分艦隊,分分鐘碾壓日軍聯合艦隊。
在這種情況下
選擇退讓是明智的決策,大唐帝國透過威懾就拿到了最大蛋糕,不戰而屈人之兵。
這可是兵法上的最高成就,足以永載史冊。
德國上層若是把這些資源都投入坦尚尼亞,又何至於此?
這是保羅將軍對大唐帝國最為推崇的地方,他認為;
由尊貴的大唐皇室血脈和帝國最精英的部分組成的決策層,擁有令人驚異的戰略眼光,能夠選擇最符合國家利益的決策。
這一點,無疑是德意志帝國最高層嚴重缺失的地方。
自從俾斯曼前首相去世以後,德意志帝國已經很久沒有誕生一位偉大的地緣戰略政治家,這無疑是整個民族的悲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