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七章 酷殺(第3/4 頁)
在夏侯惇下令用泰山軍步人甲也裝備出一支鐵甲部隊的時候,一群渾身浴血的曹軍令兵搖晃地奔了過來。
他們告訴夏侯惇一個噩耗:
原先駐守在另外兩處山腰的劉柱、呂建雙雙戰死了,兩處陣地也丟給了泰山軍。
這一訊息直接乾的夏侯惇天旋地轉,他顧不得為兩個愛將慘死而悲傷,當即下令:
“全軍隨我撤到山頂。”
兩翼一丟,這山腰的主陣地如何還能保得住
只是為何這些泰山軍這般厲害呢
帶著這份不解和絕望,夏侯惇帶著陣地上的七千多吏士撤到了山頂,決定在那裡死守到底。
……
距離齊國間丘陵地十數里的淄水南岸,丁盛的大帳內,一片安靜。
此刻丁盛臉色陰晴不定的看著手裡的信件,那是董訪令人送來的。
董訪此前在從北面繞開伏擊圈後,就還是回到的原先的臨淄大營,在得知丁盛竟然在他不在的時候,將他的部隊給拉出去和曹操決戰了,其憤怒可想而知。
而且在看到被留在臨淄大營的兩個軍全部都是他的部下時,董訪更是對丁盛不齒,畢竟這心思也未免太過明顯了。
但木已成舟,如果因為他將部隊調回而使得戰場大敗,那他董訪就成了那個因私廢公的罪人。
所以董訪只能一直忍耐,直到他得知了丁盛開始追擊曹操的訊息,終於寫了這封信來。
也許是旁觀者清的緣故,董訪因為缺少丁盛了解的這些直觀資訊,所以很當然的以為曹操在詐敗。
兵法有云:“窮寇莫追,逢林莫進。”
那曹操偏偏往那丘陵群山裡跑,萬一在裡面就提前埋伏了,豈不是要中了圈套
所以董訪在信中建議董訪將部隊撤回來,先拿下眼前的臨淄為好。
但正是這份言辭懇切的書信卻讓丁盛陰晴不定了。
他被董訪噁心壞了。
丁盛自己就是小心思多的人,如何看不懂這董訪的手段
你要說董訪沒安好心吧也不對,畢竟董訪是為了大局著想,而且說得也有道理。
但你要說他沒私心把部隊撤下來,那他丁盛就將前功盡棄,畢竟沒有足夠的俘斬數,只是擊潰曹操,那勝利的水分可就大了。
而且這董訪要幹什麼讓他回軍去打臨淄辣娘,那不是給你董訪做嫁衣
董訪的心思,丁盛一猜就中,但真正讓他為難的是聽不聽。
不聽可以,他可以將董訪說的當個屁。
但丁盛很清楚,董訪難道就真的不知道他會不聽嗎肯定是知道的。
他和董訪都知道軍中的規制,像這種軍中往來的令書、信件,必須是要留份存檔的,以供事後史家撰寫戰史。
這是王上從泰山時代就確定下的制度。
當時王上的理由是,我漢家重史,帝王起居,貨殖禮儀,無所不記。但偏偏對於能決定社稷危亡的戰爭卻鮮有記錄。
往往只是一句話就概括了一場大戰,而至於這場戰爭是如何排兵佈陣,如何思考謀劃的全然不寫,以至於後世讀史者總是想象不到當時的情況。
那什麼人會將戰事記錄下來呢都是那些將帥們,他們往往自己會有私人記錄人員,專門記錄將帥們在當時的謀劃。
但這些資料卻會被將帥們秘而不宣,只作為本家內部培養子弟所用。
凡是任何一場大型戰爭的經驗都是一筆難得的財富,那些將門子弟們在和平年代依然能保持很高的成才率,就是依賴於這些家學。
但這種情況卻也加劇了門閥的分化,軍事知識只在少數家族內部流轉並不利於當時的張衝。
所以張衝那會就在未雨綢繆,每戰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