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這年頭還有人搶劫?(第1/2 頁)
按照朝廷規定的排場,親王出行,由王府儀衛司扈從,前呼後擁的排場非常大。
一個親王的儀仗隊中,需有三百多名持兵器的王府護衛、演奏樂器的樂師、莊嚴謹慎的文官、牽馬的侍從。
正中間簇擁著親王出行車輛,整個儀仗隊,規模宏大,佇列齊整。
九個親王組隊出行,排場應該比皇帝還大!
事實並非如此。
朱允熥等九人從滁州上岸後,啥儀仗都沒有。
不僅沒得豪華的儀仗,九個親王還穿著麻鞋,綁上纏腿,和普通人裝束打扮一個樣,步行往鳳陽去。
不是他們自虐,而是朱元璋規定的。
皇子外出歷練,只要出城稍遠,必須這樣。
路途遙遠的話,十分之七的路程可以騎馬,餘下的十分之三路程必須步行。
【宜習勞,令內侍制麻履行滕,凡諸子出城稍遠,馬行十七,步行十三。】
“太累了!”
走出十里地,岷王朱楩當場就哭了。
諸王第一次徒步出遠門,累得夠嗆,一個個靠在路邊大樹喘氣。
“累死俺了!都把馬給俺牽來!”
代王朱桂衝著後面人馬喝道。
可後面的扈從,只是遠遠綴著,裝作沒聽見。
扈從皆是錦衣衛,且朱元璋派了宦官在監視。
誰敢放水?
“行了十三叔。”
朱允熥制止了他:“繼續走吧,再走十里路,就能騎馬跑一會兒了。”
他知道老朱想透過這樣嚴格的鍛鍊方式,使藩王們早早體察到了民眾的疾苦。
“從這到鳳陽有三百里路,得走多久啊?”
“騎馬二百里,走路一百里,慢慢走吧!”
諸王連騎帶走,一天下來才行進了五十里。
不是他們偷懶,是沿途的風景太好了!
農田,村舍,小橋,流水,孩童,給了藩王們極大興趣。
這時候,田間地頭一派繁忙景象。
“鋤禾日當午,粒粒皆辛苦原來他們真的很辛苦!”
朱允炆站在田埂,看眾人勞作。
洪武朝的大明,給人的感覺就是:簡樸!
百姓勤勞,他們或許不富裕,但臉上很快樂。
沒有貪官惡霸,沒有壓得人喘不過氣來的苛捐雜稅。
人心單純,有人性,有親情。
洪武朝的大明,老有所養,死有所葬,福利完善。
作為皇朝開創者,朱元璋深知養老不易。
他自己的父母就是沒有逃過饑荒的侵襲,餓死在村頭,甚至沒有地方安葬。
所以朱元璋建立了養濟院,收養鰥寡孤獨的窮人。
又重建宋朝的漏澤園制度,也就是免費公墓,幫助百姓妥善安葬親人。
還有惠民藥局,免費醫療,各州縣皆設官醫,凡軍民之貧病者,免費看病給藥。
這只是朱元璋治下的冰山一角。
明初百姓的生活,把幸福二字寫在臉上。
朱允熥很難想象,這是古代封建王朝治下的社會。
行至鳳陽府二州交接處。
猛然一聲鑼響,隨後是一片吶喊聲,就見山巒那邊衝出一幫子人。
一共七個人,他們個個穿得破破爛爛,手中揮舞著鋤頭,還有人拿著短斧、鐵尺之類的兵器。
最前面的一個壯漢扛著一面破旗,上面歪歪扭扭寫著“替天行道”四個大字。
“此山是我開,此樹是我栽,要想從此過,留下買路財!”
站在中央的漢子大聲喝道,底氣十足。
他面目黧黑,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