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六賊幻靈,終得法寶(第1/2 頁)
自古修道之人,俱以遣念排欲為初步功夫,皆因神為氣母,氣為神子,兩者因次序生髮有別而名稱不同,但卻實屬一物,故而神凝氣凝,神亂氣亂,反之氣凝神凝,氣亂神亂。
但是凡人本就七情六慾矇蔽本來靈慧,未能體察氣之運轉及奧妙變化,以至耗散真氣,走失元陽,待真氣耗盡,肉軀散於天地,便算死亡,連轉世也不能。
直至上古有智之士察覺此種變化,反其道而行之,遣欲排念,以求感應周身之氣,使其凝鍊歸一,真氣既凝,再以物物相應之理,吐吶靈氣,運著周天火候,煉得真氣堅凝純一,此時神也逾堅,由意識感應身外之物的六慾也自停休。
本是修行之理,但若再反其道而行之,便是心靈禁制,再則人體心念流轉之時,本身真氣於五髒六腑運轉有微妙不同,以外力變化真氣之流轉之微妙變化,而使人心神受制,六賊齊來,念頭紛呈不斷,六慾變化不休,七情輪番上陣,因為變化所用外力不同,由此產生不同心靈禁制使用之法。
若是功力夠高,心念純一,萬念不生,自然不懼,但張元初入此世,修行不過年餘,雖得前身功力之助,但離前師之境尚遠。
而且這心靈禁制名曰“先天六賊幻靈大法”,有正反之別,若用於正,能使人迴心立善,有得道之基。若用於惡,能引人諸般慾念,以至敗道,雖是下乘有相心靈之法,但一念善惡,全由施法之人心意。
張元前師因為人品極好,能知善惡,為防弟子入邪,便用惡之一面,若是平日持正修身,定力堅強,自然無礙,若是平日放逸情慾,定力不堅,自然引火燒身。
所以張元雖身受禁制,但以平日潔身自愛,勤於修煉,雖功力不及前師法力,卻也能自制,引火歸元,心神入竅。
也是張元機緣所至,這時正在苦熬,但隨時日一久,竟能定中內觀,一點靈明漂浮於性海欲波之上,已達反虛入渾,無我無人的上乘之境,真氣自然流轉於全身,內外通透,天然火候發動。迥異平時,攝心歸一,導引氣機,仍有心念活動之境。
且真氣流轉之下,五臟六腑之氣,業已能調煉凝一,以至身安神定,而禁制時日一久,效力已失,六賊之魔,頓時全消。
不知過了多久,張元自定中醒轉,只覺一身輕爽,頭腦清靈,離身受禁制之時,周身酸癢冷熱,念頭紛雜交加之狀,何止相差千里。
冥心一憶,神光慧發,已知自身竟於機緣巧合之下,到達性功的上乘之境,雖是巧合,非功力所到,自然而成,但真氣卻由天然火候生髮之故,更加凝鍊。只此一步,便可抵的上年餘苦煉之功。
心中一喜,便想再次入定,細細體會,隨即再凝神吐吶,過了一會,業已入定,但不消一個時辰,張元便自定中醒轉。
心中嘆息道:“唉,這機緣巧合之事,稍縱即逝,真個並非人力所能控制,我入定之時,雖然較平日尚好,但卻始終無法達到剛才地步”
“哈哈,卻也算了,修道全憑自已本事,那有什麼終南捷徑可走,我卻是貪心了”
“這心靈禁制一關已過,前師法寶已能開啟了,終是不費我這一番苦功”
張元本就是豁達之人,想罷便將此事拋之腦後。
隨即起身,重用撤禁之法,手掐靈訣,運著真氣,往外一揚,再化為一股手臂粗細的青氣,向著大樹主幹衝去,剛一觸上,便見樹上也有一股青色煙雲浮現,與張元所發青氣交融。
過了片刻,張元消了手中青氣,知道已將這五行鎮物靈符,威力消減大半,重又運起玄陽火雷之法,只是並不將其爆發,而是化為一點火星,觸著樹幹,再化為真火,緩緩消磨大樹之上的法力。
過了片刻,終因乙木受不住丙火消磨,那樹上符篆之痕,立化靈光消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