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第1/18 頁)
【帛書版】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通行版】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恆無慾,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可以言說的道,並非真正的、恆常不變的道,恆常的道是不可言說的;可以用文辭說出來的“名”,都不是永恆、終極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們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一章,它是道家哲學中關於“道”的經典論述。這段話不僅揭示了“道”的本質特徵,也提出了認識和理解“道”的方法論。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這裡的“道”指的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原理和存在方式,它是無形無象的,超越了常規的認知和語言的表達。老子認為,儘管我們可以透過語言和文字來描述“道”,但這種描述並不能完全捕捉到“道”的真實本質。因為“道”是不斷變化和流動的,它不受任何固定形態的束縛,因此不能用任何恆定的名字來稱呼它。這就像我們試圖用言語來描繪風的感覺一樣,無論我們如何描述,都無法完全傳達出風的真實狀態。
“名可名也,非恆名也。”這句話進一步強調了“道”的不可名狀性。即使我們給“道”起了名字,這個名字也只是暫時的、相對的,它不能代表“道”永恆不變的本質。在老子看來,所有的名字和概念都是人為創造的,它們都是有限的,而“道”則是無限的。因此,任何試圖用固定的名字來定義“道”的努力都是徒勞的。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這句話揭示了“道”在宇宙萬物生成過程中的核心地位。在萬物尚未形成之前,它們處於一種無名無狀的狀態,這就是“道”的體現。而當萬物開始形成,並被賦予各種名稱時,它們都源於“道”,因此“道”也是萬物的母親。這就像種子在未發芽之前,是無形無狀的,但一旦發芽生長,它就展現出了生命的形態和特徵。同樣地,“道”作為萬物的起源和根源,它本身是無形無狀的,但它孕育了所有有形的事物。
“故:恆無慾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這句話闡述了認識“道”的兩種不同方法。一方面,我們要保持一顆無慾的心,這樣才能洞察到“道”的微妙之處;另一方面,我們也要擁有一定的慾望,這樣才能觀察到事物的邊界和侷限。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方法實際上是相輔相成的,它們共同構成了我們理解“道”的途徑。無慾的心態幫助我們超越物質的誘惑,達到一種超然的境界,從而更好地領悟“道”的本質;而有欲的態度則使我們能夠積極地探索和認識世界,發現事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和界限。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這句話是對“道”的最終概括,它表達了“道”的深奧和不可思議。“玄”在這裡指的是深邃、難以捉摸的意思,而“又玄”則強調了“道”的層次和深度。“眾妙之門”意味著“道”是通向一切奧秘和奇妙事物的門戶,只有透過“道”,我們才能理解宇宙的奧秘和生命的真諦。這句話啟示我們,“道”是一個深不見底的寶藏,只有那些勇於探索、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