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道乃久,沒身不殆(第1/18 頁)
【帛書版】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覆命。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通行版】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覆命。覆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兇。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譯文】
盡力使心靈的虛寂達到極點,使生活清靜堅守不變。萬物都一齊蓬勃生長,我從而考察其往復的道理。萬物紛紛芸芸,最終都將各自返回它的本根。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靜”,“靜”就叫做復歸本性。復歸本性就叫自然,認識了自然規律就叫做聰明,不認識自然規律的輕妄舉止,往往會出亂子和災兇。認識自然規律的人是無所不包的,無所不包就會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長久,終身可免於危殆
【註釋】
“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這句話意味著達到極致的虛無狀態,保持內心的寧靜和專注,觀察萬物的生長和變化。這裡的“至虛”指的是內心的空靈和無慾,是達到智慧和理解世界的前提。“守靜”則是指保持一顆平靜的心態,不被外界的紛擾所影響。“萬物並作,吾以觀其復也”描繪了萬物生長繁衍、相互依存的景象,而作者透過觀察這些現象,來理解事物的迴圈往復和自然規律。
“夫物芸芸,各復歸於其根,歸根曰靜,靜是謂覆命。”這裡“夫物芸芸”形容了世界上萬物繁多複雜的狀態,而“各復歸於其根”則表達了萬物終將回到它們的本源,即歸於平靜和靜止的狀態。這種迴歸是自然的規律,也是事物本質的體現。“覆命”指的是事物迴歸到其最初的狀態或本質。
“覆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兇。”這句話強調了認識和遵循自然規律(即“常”)的重要性。只有瞭解並遵循自然的規律,才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不懂得這些規律,就會盲目行動,導致不良的後果。
“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這裡描述了一個由內而外的修養和治理的過程。首先是內心的寬容(容),這種寬容帶來公正(公),公正進而成為治理的基石(王),治理的成功又與天地自然相合(天),最終歸於道的原則(道)。道是永恆不變的,遵循道的原則,即使身體消逝,靈魂也能得到安寧。
整段文字透過對“虛”、“靜”、“常”等概念的闡述,傳達了一種順應自然、無為而治的生活哲學,鼓勵人們在生活中尋求內心的平和,遵循自然的規律,以達到和諧與長久的境界。
接下來,我將從認識和理解世界、修身養性的指導、處事哲學的啟迪、道德修養的強調、科學創新的啟示、藝術創作的啟迪、生活平衡的追求、持續學習和成長的倡導、應對變化的智慧以及道德決策的指導等十個方面,探討這段話對現代社會的積極影響。
1、認識和理解世界
《道德經》第十六章中的這段文字,以其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語言揭示了宇宙萬物執行的內在規律與人類生活的智慧之道。它不僅為我們提供了認識和理解世界的獨特視角,而且對我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追求有著深遠的影響。以下是從九個不同的角度來探討這段文字如何積極影響我們認識和理解世界。
一、哲學思考與宇宙觀
這段文字啟發我們深入哲學思考,形成正確的宇宙觀。它告訴我們,萬物皆由道生,道是宇宙萬物的根本原理。這種思想引導我們認識到自然界的和諧統一,以及萬物之間相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