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曹信!【新書上傳,求收藏!求追讀!】(第1/5 頁)
大梁立國二百餘載,亂象初顯,北方災害頻發,尤以寧西為最。
天福元年:“寧西大旱,鬥米三錢,人相食,死者枕籍。”
天福三年:“三年三月奏,去歲寧西闔省荒旱,室若磬懸,野無青草,邊方鬥米貴至四錢,軍民交困。”
乾佑元年:“寧西大荒,鬥米八錢,民始掘草根、柳葉、樹皮、繼搗石啖之,腹墜而亡,人相殘賊,殭屍遍野。”
……
乾佑二年七月。
西京城青瓷裡,左起第三座大雜院,曹信回到家中,一陣後怕:“幸虧見勢不妙跑的早!”
這幾日接連在街頭巷尾聽到有關寧西旱情的議論,種種慘狀,觸目驚心。
對於西京城中百姓而言,寧西終歸太遠,西京貴為大梁五京之一,是天下間第一等的繁華大城,京城子民很難切身體會。
但曹信不同。
他前世旅遊途中遭遇車禍意外身亡,這一世生在寧西長到五歲,後來家裡日子實在過不下去,父親曹坤就帶著一家子往外跑。
出寧西,入譚西。
經譚西,入上江。
最終又從上江省來到西京城。
前後整整三年,歷經千辛萬苦,曹家七子二女死了仨丟了倆,連頂樑柱曹坤也在去年病逝,客死上江。
抵達西京城時,原本十一口人丁的一大家子,只剩下母親曹張氏、大哥曹仁、大姐曹賢、老七曹良,以及家中行五的曹信。
“唉!”
想到這三年的生離死別,曹信忍不住嘆一聲氣。
三年逃荒,顛沛流離。
其中艱苦不足為外人道。
如今雖然落戶西京城,成為人人羨慕的‘城裡人’,但是苦日子仍未過去。
“窮啊!”
曹信回屋掀開米缸,裡面空的能跑馬,實打實的窮到等米下鍋。
不對!
哪裡吃的起米!
北方旱情嚴重,西京城眼下雖然仍然繁華,紙醉金迷,但多少受到影響,最直觀的就是糧價上漲。
四五年前,在西京城一兩銀子能買兩石大米,一斤低至四文。
今年已經漲到14文一斤,翻了三倍餘。
白麵17文,同樣漲了三四倍。
但是百姓的工錢卻沒上漲。
原先一個強勞動力每天掙回40~50文錢,能買十斤米或者九斤白麵,足夠養活一家五口。
但現在,西京城裡一般人家已經吃不起米跟白麵。
他們主要吃的是粗糧——
玉米碴子10文。
紅苕2文。
……
生活質量肉眼可見的下降。
連西京城土生土長的百姓尚且艱難,剛從大西北逃荒過來的曹家三天餓九頓更是常見。
吃了上頓愁下頓。
日子太難。
即使眼下這日子,有片瓦遮蔽,也是大哥曹仁搏命換來。
當初一家人來到西京城外,曹仁在蔡水河碼頭找活時,碰巧救下了蔡水幫的一個小頭目,隨後被收入麾下。
小頭目給了曹仁兩百文安家費,又透過蔡水幫跟城裡豪商孫家的關係,在孫家名下的一套大雜院裡騰了兩間倒座房。
倒座房雖常年不見陽光,不過至少有了根,能遮風擋雨。
按理說,這已經超越無數災民,甚至超過不少西京城百姓。
擱在一般人身上,特別是北方災民,一條賤命能換兩間屋子,換來兩百文安家費、賣命錢,只怕人人求之不得。
但曹仁是曹信大哥,哪怕曹信前世比曹仁大,可這一世,對這個同父異母的大哥的品行,曹信心裡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