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根本原因(2)(第1/2 頁)
“不過,”蔡成話鋒一轉。“我於中平元年歸家,至今已五年出頭。
“這些年來,經我觀察,師尊所言無比正確。
“我師尊告訴我共有如下原因:
“其一,知識壟斷。剛剛文和也說了,朝臣多出自士族,是因為士族子弟皆有能力讀書,而史之典籍,也多由士族收藏。
“既然朝臣多出於士族,那朝臣代表誰的利益?自然是士族集團的利益。
“在不削弱士族利益的前提下,朝臣們是為大漢國考慮的。可一旦波及到了士族的利益,當然是士族利益為先。
“在座諸位都知道先帝向世家大族收集戰馬一事吧?士族的開價是多少?兩百萬錢一匹。
“可大漢如果去草原上購買,哪怕是絕世名馬,也不過是百萬錢的樣子。
“可當時有朝臣站出來說話嗎?沒有吧?”
蔡成停了下來,慢慢地喝了口熱茶,給大家一點消化的時間。
不僅是賈詡和法正,皇甫嵩、孟達也都覺得成公子所說很是新奇。而張楊、趙雲,從未聽過蔡成講課,對此觀點更是聞所未聞。
只有管亥、馮可、謝堅三人,老神在在,在那裡吃喝得不亦樂乎。
沒聽過的,覺得這個觀點新奇。
可仔細想來,卻又覺得非常有道理。
自己讀書也好,成長也好,走上仕途也好,甚至是結交名士大儒……,幾乎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家族在背後撐著,在提供著資源。
既然如此,自己有朝一日成為朝臣,又怎能不為家族考慮呢?
家族中,可是還有後輩等著自己為其提供資源呢,如此方能保家族經久不衰,萬世永昌。
雖然說不上“一人得道,雞犬升天”,可該給家族爭取的利益,則是一定要爭取的。
當利益都被代表士族的朝臣瓜分之時,那大漢一國之利益又何在?
可按成公子如此一說,原來朝臣之權與皇權的著眼點不在一個方向上,竟然有著天生的對立。
皇權為公,臣權為私。
半晌後,賈詡起身,對著蔡成恭敬一禮。“聞公子一席話,詡如醍醐灌頂。請受詡一拜!”
賈詡出自寒門,自然對士族沒有多少好感。
可法正就不同了。
他知道成公子說得有道理。
別人不說,僅僅自己的成長,家族就不知提供了多少資源。
可家族哪兒來的那麼多資源,還不是因為自己祖上幾代,都在為官。同時,還有自己的祖父,也是東漢名士,號“玄德先生”。
自己的家族,在三輔,可是妥妥的大士族。
畢竟三輔之地的其他士族,在赤眉、綠林之後,幾被屠戮殆盡。
當今三輔之地的世族,都是後漢(史上稱東漢)慢慢成長起來的。
在三輔之地興盛之時,自己所在的法氏一族,可沒少兼併土地。
至今,族中還有數千佃戶,對佃戶實施著“佃二稅三主五”之策。
可法正聽護民軍士卒講過,在青州,加入農莊,便是“租三農七”,且無其他任何徭役。
此外,家中女子還可以去大工坊做工,每月至少有一兩百錢的工錢,
這其中彰顯著表青州之富庶,但同樣也隱含著新農體系與士族是對立的。
“大帥,”法正也起身,對蔡成恭敬一禮。“據我所知,新農體系與士族是完全衝突的。難道就沒有辦法化解嗎?”
法正的問題,實則是他已經認可了蔡成這位明主。但自己畢竟出身士族,屬於對立的雙方。
如果不能化解衝突,他真不知道何去何從。
蔡成自然明白法正問題後面的意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