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全新觀點(1)(第1/2 頁)
第二天辰時,賈詡、法正、孟達三人,準時來到了作戰室。
可他們進入作戰室後,就心頭一驚。
作戰沙盤撤掉了。
蔡成急忙趕來,解釋道:“洛陽城下,軍情較急,必須要馬上出發前往洛陽。如果文和、孝直、子敬願意的話,我邀請三位與我一起同去洛陽城下,看我護民軍攻克洛陽、誅殺董賊。”
賈詡、法正自然是欣喜異常,孟達也想去前線看看。
成公子此舉,豈不是說明有意籠絡自己三人?
而且,這一路上,倒是有大把時間聽成公子講解“王朝必衰”之本因,不亦樂乎?
賈詡、法正不擅騎馬,蔡成只好和他們同乘一輛馬車。
孟達對他們所議內容不感興趣,主動要求騎馬,說是多與護民軍親近,為日後在護民軍中效力奠定基礎。
蔡成一路上,給賈詡、法正二人,講述了“王朝必衰”的另外幾個本因。
繼“知識壟斷”這第一個本因後,第二個本因,則是“血脈傳承”。
雖然在大漢流行“君權神授”的說法,可誰都知道,那只是矇騙普通百姓,維護皇室統治,美化君權的一個說辭。
真正授予皇權,往往是要經過血淋淋的爭鬥。
例如呂后薨後,周勃、陳平為首的一群人,就要與呂氏家族進行慘烈的爭鬥。
爭鬥勝利了,把皇權授予誰,就是周勃、陳平為首的那群人說了算。
他們本想找個老實聽話的皇子,然後把皇權授予他。結果選擇了做代王的漢高祖四子劉恆。
最終的結果,誰都知道,原來劉恆一點都不老實,更不聽話。
所以,授予皇權的周勃、陳平就開始倒黴了。
同樣,當今的年幼皇帝劉協,是董卓授予的皇權。
反正劉協才九歲,又沒有任何靠山,董卓想怎麼擺弄他,就怎麼擺弄他。
如此說來,負責授予皇權的周勃、陳平、董卓,他們是神嗎?
明明是人為,卻非要說“君權天授”,根本就說不通。
開國皇帝通常都是英明神武的。
如果他不是英明神武,在群雄爭霸之時,他就不可能從刀山火海中殺出一條血路。
當然,晉朝的開國皇帝司馬炎是個例外。
他的皇位是他上兩代長輩給爭取來的,他直接就摘了桃子。
也正因為司馬炎既不英明,也不神武,所以無論是天下之人,還是司馬本族之人,都不服司馬炎這一嫡系。
所以才會有“八王之亂”,所以才會有那麼多讓人啼笑皆非。荒誕不經的皇帝……,最後被“五胡”直接趕到江南去了。
當然,現在還沒有晉,蔡成當然不能舉晉的例子。
但秦朝的胡亥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而自漢高祖劉邦始,至如今的漢獻帝劉協,大漢前後二十四個皇帝,其實荒唐無比的皇帝還少嗎?
開國皇帝是明主、聖君,就等於他的子孫是明主、聖君嗎?
歷史早已經證明,按血脈傳承,可能有聖君,但總是鳳毛麟角。
血脈傳承,總會有不肖子孫當皇帝。
說白了,這樣的人,只要當上皇帝,就會開始敗家。先帝劉宏,就是一個擺在眼前的例子。
一般進入到王朝中期,就很難出現聖君了。
這與第三個本因有關。
第三個本因,深宮枷鎖。
開國皇帝能奪取天下,自然對社會、對民情,有著相當深度的瞭解,同時也對追隨自己的人,有著幾乎絕對的統治力。
可之後呢?
皇子小的時候,會被鎖在深宮,幾乎不與外界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