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防範李隆基(第1/4 頁)
張明轉世的李隆基扶持了自己的父皇李旦再次登上皇帝寶座,這看似簡單的事情背後實則隱藏著無數的權謀和算計。雖然李旦並沒有直接參與那場驚心動魄的唐隆政變,但他德高望重的身份和謙恭溫和的性格卻讓他贏得了眾人的心,最終成功掌握了實際的政權。
然而,儘管已經成為了皇帝,李旦內心深處仍然充滿了無奈。畢竟這場政變完全是由他的兒子李隆基精心策劃的,而他的妹妹太平公主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相比之下,李旦自己彷彿只是一個旁觀者,一夜之間莫名其妙地撿到了這個天大的好處。
因此,當上皇帝之後,李旦不僅要全力以赴地治理國家,還要如同走鋼絲一般,時時刻刻都得小心翼翼地平衡著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勢力。如果給予李隆基過多的權力,那麼以他卓越的才能、眾多的心腹以及強大的實力,稍有不慎便可能讓自己陷入被架空的困境,淪為有名無實的太上皇;可若是對李隆基過於壓制,又難免會引起他的不滿甚至反抗,從而引發新一輪的政治動盪。這種微妙的平衡術對於李旦來說無疑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任務,需要他具備超凡的智慧和洞察力才能夠駕馭。
如果給予太平公主過多的權力,那麼武則天與韋皇后的慘痛教訓就會擺在面前,畢竟沒有人能夠連續三次在同一條河流裡跌倒。即使殺掉她們二人,獨自掌握政權,但既不昏庸又不殘暴的李旦卻無法做到這一點。怎樣才能平衡這兩派的勢力呢?李旦不得不效仿當年的李淵,扶持弱小者,壓制強大者。然而,誰是弱者,誰又是強者呢?在唐隆政變剛結束的那些日子裡,李隆基無疑是實力上的絕對強者。守護玄武門的左右萬騎皆是李隆基的親信,而他本人則兼任著左右萬騎的首領。此外,左右羽林軍大將軍的職位,則由李隆基一母同胞的兩個弟弟李隆範和李隆業接替。李隆基的三位心腹——劉幽求、鍾紹京以及崔日用等人,更是分別掌控了中書省和門下省。不僅如此,李隆基還得到了大多數文臣武將的支援和擁戴。
按照自古以來立嫡長子而非立賢才的傳統觀念而言,身為唐睿宗李旦第三子的李隆基,其實並無資格被冊封為太子。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其兄長李成器卻是一個頗具自知之明之人。當李旦表明欲將李成器立為太子之際,他展現出與李旦昔日如出一轍的態度——淚流滿面、堅拒不受,並說道:\"時逢太平盛世,則應優先考慮嫡長子;若國家面臨危難,則應歸功於有功之臣。\"此時,滿朝文武百官亦紛紛踴躍上前,為李隆基助力助威。面對如此形勢,李旦無奈只得順遂民心,將李隆基冊封為太子。在這般強大實力的支撐下,李隆基即便有心親自登上皇位,恐怕也並非難事。
反觀太平公主這一邊,可以說是處於一種非常不利的局面之中。首先,在宰相這個層面上,沒有屬於她的勢力;其次,羽林軍這支重要的軍事力量也與她毫無關係。儘管在百官之中或許會存在一些支援她的人,但這些人數量有限,根本無法與李隆基相抗衡。而唯一能在宮廷中給予她些許支援的上官婉兒,卻早已被李隆基殺害。
李旦雖然一直以來都是個權力慾望相對較低的人,但在此刻,面對皇位的誘惑以及複雜的局勢,他內心深處還是渴望能夠扮演好皇帝這個角色。因此,為了穩固自己的皇位,他不得不選擇大力扶持太平公主來對抗兒子李隆基。然而,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李旦對於太平公主的支援力度竟然如此之大,甚至達到了令人震驚的程度。這種過度的扶持使得大唐幾乎要第三次陷入“牝雞司晨”的怪異局面。所謂“牝雞司晨”,原本是指母雞代替公雞打鳴報曉,後來則常常被用來比喻女性掌權、干政等情況。在古代社會,這種現象往往不被人們所認可,因為它違背了傳統的性別觀念和政治秩序。而如今,由於李旦對太平公主的過度縱容和支援,使得大唐面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