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公孫瓚之死1(第2/2 頁)
句:
將軍,你一定會後悔的!
不過看著公孫瓚這樣子,心中感到無比疲憊,拱手行禮說道:
“遵令!”
見到關靖服軟,公孫瓚才是舒緩了眉頭。
戰爭不是說打就打的,即便常年經歷戰爭的幽州軍,也是經過半個月的準備,才正式在公孫瓚的帶領之下,再一次的南下冀州。
常年經歷戰爭,現在的幽州軍依舊也是一支戰鬥經驗豐富的強兵,但是常年經歷戰爭,也讓他們極為厭惡戰爭,討伐胡人,這是為了保護家鄉,自然人人奮起,現在攻打冀州,這是侵略,人心思定,他們軍心不穩,士氣低落,也就只有公孫瓚還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中。
認為只要自己出馬,一定可以打敗李傕,郭汜,奪下冀州,實則是在懸崖邊緣,大踏步的向前走去。
與此同時,遼西!
得知公孫瓚再一次帶著幽州絕大部分兵力出征冀州,不少人可都是相當高興。
公孫瓚在幽州,多有暴虐之舉,任人唯親,窮兵黷武,早就已經不得人心,但是手中還有一支強兵,以及征伐胡人所積攢的影響力,讓他依舊能夠作威作福。
不過這次出征冀州,絕對算是一個昏招,也讓對他不滿的人,終於看到一個希望。
經過各方商議之後,閻柔被推到了臺前,他是漢人,但自幼被烏桓擄掠到了草原,逐漸長大,身體健壯,武力出眾,在草原上有些名聲,後來劉虞主張安撫烏桓,閻柔得以回到漢地。
這次對公孫瓚的反噬,是對公孫瓚不滿的一個集中爆發,其中劉虞舊部,推薦閻柔做了烏桓校尉,另外世家豪強,出錢出糧提供後勤,最後閻柔靠著烏桓校尉的名號,以及這些錢糧,招募到了四千烏桓騎兵。
打著為幽州除害的旗號,悍然出兵右北平郡,其實要是劉虞死了,打著為劉虞報仇的旗號,聲勢肯定更為巨大。
不過劉虞,是被李耀弄到朝廷,後來又被貶為庶民,就在驪山下面種地。
因此,沒有可能打著為劉虞報仇的旗號進攻公孫瓚,但即便是打著為幽州除害的旗號,卻依舊有不少的人,裡應外合,傳遞訊息。
可見此時的公孫瓚,確實已經不得人心,任人唯親,窮兵黷武,他發動的戰爭,沒有給幽州人民帶來半點的好處,反而將幽州人民帶到了更貧困的泥潭,越陷越深,無法自拔,這才是他最大的問題。
右北平的鄒丹,領著五千步兵,面對閻柔的四千騎兵,以及有人裡應外合,傳遞訊息的局面,他佔不到半點的便宜。
但即便是如此,他也只能咬牙堅持,右北平的背後就是漁陽,漁陽的背後就是廣陽,薊縣就在廣陽之中,此時薊縣極為空虛,如果薊縣被奪走了,那出征冀州的公孫瓚,以及他的三萬大軍也就徹底完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