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借超算(第1/2 頁)
摩爾定律:計算機處理器的效能每隔18個月提高一倍,而價格下降一半。
距離摩爾提出這條經驗之談,已經過去了幾十年的時間,這條定律也是一直應驗著。
但是這個時期,國內的計算機產業還很不發達,尤其是在超算領域,國內這個時候最先進的巨型計算機還是四年之前剛剛透過國家鑑定的“銀河-2”號。
不過,就算是這臺在國內最為先進的計算機,每秒運算次數也不過十億級別,和三十年後的家用CPU相比都沒有什麼優勢。
更別提和那些平穩運轉計算次數億億級別,峰值計算次數數十億億級別的超級計算機相提並論。
當然這些超算,和張星揚大腦之中嵌入的蛋白質運算單元相比,簡直是米粒之光敢和皓月爭輝。
在二十二世紀,腦機算得上是和二十一世紀手機一樣的東西。
以張星揚大腦中嵌入的“星河-5”型運算單元為例,每秒運算次數達到了10的25次方級別。
超出這個時候最先進的“銀河-2”型巨型計算機的十幾個數量級。
而它的體積,同樣是小的驚人,不足一個頭髮絲的粗細。
單從計算能力來說,這個時候的張星揚,一個人的計算力實際上就超過了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計算機相加的總和。
所以,火箭發動機聯合實驗時的尾噴流體問題,只要他想,不超過一秒鐘的時間就能夠得出正確答案。
但是,張星揚並不是很想就這樣將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給參與到這次實驗之中的眾人。
來到這個時代之後,張星揚一直對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有著很清晰的認知。
那就是帶頭人,或者可以說是老師的角色。
一個真正的好老師,是不會只教給學生題目的正確答案,而不教會他們解題思路的。
正如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個道理,放在科研領域也是同樣受用的,直接給出問題的結果,不如教給他們問題的解決方法。
尤其是,雖然火箭研究院的眾人,在這一年的時間之中,也確實做過不少的科研工作。
但是距離真正可以獨擋一面,很多人其實還差的很遠,不論是設計方面,還是控制系統方面,或者說是材料研發方面。
說真的,要不是一直有張星揚在背後給他們撐腰,很多事情都是做不出來的。
所以這一次的發動機尾噴流體問題,張星揚還是決定讓他們自己來解決。
當然張星揚也不是什麼也不幹,他需要承擔的實際上是在耿博和喬陽他們,將尾噴流體的模型建立起來之後,幫助他們進行驗證運算。
雖然張星揚腦海之中的“星河-5”型蛋白質晶片,不到一秒鐘的時間就能夠算完,但是真這樣做的話,那估計會把火箭研究院的不少人給嚇壞。
畢竟以這套模型的複雜程度,單純用人力來計算,少說也要好幾年的時間。
而你一秒鐘就算出來,要麼你在說謊瞎蒙,要麼根本就不是人!
所以,為了遮掩一下自己在這個時代看起來不是很合理的計算能力,有必要想辦法借出一臺超算。
來給喬陽他們設計的流體執行模型,進行計算機模擬實驗。
國內這個時候,超算是十分稀缺的資源,不是什麼專案都能夠申請到的。
一般只有事關國家重點工程的關鍵性專案,才能夠進行一定時長的申請。
如果只用火箭研究院的名頭,也許能夠申請到一臺超算的使用時間,不過肯定是要進行排隊的。
至於什麼時候才能夠排到,那就只有老天爺才知道了。
畢竟國內現在需要用超算的單位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