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軌跡模型,潛射導彈!(第2/4 頁)
的時間。”
“所以這段時間,你們幾乎是沒有可能拿到更高精度的實際資料。”
因為反導預測模型必要是要建立在大量的實際資料之上。
所以沒有足夠精確的實際發射資料,是很難建立起標準模型的。
這就好像核武器的開發,雖然在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已經停止了核試驗。
但是這是建立在大家,都在過去的五十年時間之內,透過數十、數百乃至於數千次大氣核試驗或者是地下核試驗,收集到了足夠的資料。
已經能夠建立起足夠精確度的實驗模型,透過計算次數達到數千億次的超級計算機,來進行新型核彈頭的開發。
那些想要不進行核實驗,僅僅是透過計算機計算就開發出核彈頭的國家,只能說,這種好事,只存在夢裡。
所以即使是在壹零壹衛星研究所的高敏度紅外偵察衛星發射升空之後。
想要直接得到資料,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一件事。
因為在衛星之外,還必須要發射數次洲際彈道導彈來收集資料。
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又豈是那麼簡單的?
不提洲際彈道導彈本身的高昂成本問題。
單單是配套的各種監測站、遠洋測量船,所涉及到的人力、物力都是普通小國難以想象的。
“不過,如果將資料精度設定在理想狀態,軌跡預測精度怎麼樣?”
既然真實資料有困難,張星揚也只能寄希望於理想狀態。
實際上,張星揚腦海之中的儲存晶片之中,是有一系列洲際彈道導彈的資料。
不過那些導彈,基本都是數十年之後的第四代彈道導彈。
各個方面的效能,和現如今的第一代、第二代彈道導彈,存在著較大的差異。
如果把這些引數作為模型的基礎,那麼以現如今的超算速度,給他一個月的時間都不見得能夠算得出來導彈軌跡。
要知道,計算機的運算速度基本上都是在指數級別在攀升。
二十年後的超算中心計算速度,是現如今的接近一億倍!
四十年之後的計算中心,雖然在單個運算單元上的速度並沒有一億倍這樣誇張的增長,但是因為超算架構方式的變化。
整體的提升,還是接近於這樣的變化。
所以對於和第四代彈道導彈同時期的超算來講,計算他們的軌跡僅僅需要數秒的時間。
但是對於現如今計算速度,僅僅只有千億次級別的超算,一年的時間都未必能夠計算完成。
“十米精度的軌跡精確率能達到百分之百。”
趙秉志很老實地說出了目前導彈預測模型的精度範圍。
“五米級別的軌跡精確度能達到百分之八十五。”
“三米級別的軌跡精確度可以達到百分之七十八。”
“兩米級別的軌跡精確度就只有百分之五十七。”
“一米級別的軌跡精確度就更低了,只有百分之三十。”
精度越高,準確率越低。
倒也是符合張星揚在來之前的心理預期。
畢竟導彈的飛行軌跡運算,其實是一件十分複雜的事情。
即使是一枚相同狀態的彈道導彈,在不同情況之下的軌跡,都有可能差出來數百米遠。
東風-5洲際彈道導彈的打擊精度,就是500-2000米。
更別提洲際彈道導彈在生產的過程之中,幾乎是做不到一模一樣。
即使是在外殼上存在一毫米的起伏,都可能造成在飛行的過程之中,出現數米的偏差。
所以能夠在一米級別做到百分之三十的預測精度,已經是很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