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3/4 頁)
看法。認為確實如此一方,所依據的便是往時以來的劉曄屬下軍士的數字。得出地結論便是劉曄在幽州便僅有八萬左右精銳之師,這其中至少有半數以上又需得守備於四處,故而最終能用來征戰的。最多不過四萬而已。
同樣是四萬對四萬,遼東卻佔了地利,人和的好處。
公孫度雖然並不算一位極其仁厚之人,可他所得政策卻實實在在的使得遼東百姓安居於此數年之久,相較於雖然多有耳聞。。但同樣是屬於未知的劉曄治下,遼東地百姓們絕大多數還是願意保持於現狀,期望能夠繼續得到平和的日子。
有此民心優勢,無論守城還是緊急徵兵,公孫度方面都可以應付下來。惟一需得擔心的,便僅是那些早就心懷不滿的少數民族,會否趁些機會搗亂……
這些,就是主張“劉曄只是虛張聲勢”派的所有看法,而這些人同樣也是佔了公孫度麾下謀士絕對多數部份。
相較而言。主張“劉曄必將真正來攻”方相較而言,其理由多有些讓人啼笑皆非。其是從情理角度出。再結合於劉曄性格,應當不會作兩次“無用之事”,最後才是勉強提到“劉曄有據有遼東之地,先統一幽州治下打算,無論是於其威望,還是對於將來地與其餘諸侯爭鋒過程,都是極有好處”這點。
這一點當然誰都明白,實力不外乎於地盤與人口,糧草與足夠信用的錢幣而已。實行屯田制後。每年必然官府庫中會存有足夠糧食,而錢幣的信用問題,有與商人聯盟的互相支援,也不需要擔心,故而劉曄現今擴充套件實力最直接的方式,便是取回失地,再擴張於外!
兩方究竟誰更有道理,公孫度自己雖然偏向於人多一方,在作出最終回覆時同樣也是遵循此點。但他另一方面卻也下令開始加緊戰備。先徵集青壯入伍整訓,存著以防萬一打算。
也幸好是他這等謹慎小心。生怕出得差池地性子使然,隨後來到的張飛大軍才不至於只遇上原本遼東之地總計四萬餘,可以流動作戰僅是三萬左右地軍士相爭鋒。
緊急徵召令下達,正如前時所述,百姓們不希望將一切押於未知,傳言終究是傳言。亂世中好容易有了安息生活的他們,並不希望自己再選擇一條不知福禍之路……
故此,他們獻出自己全力也保衛現今所有一切不再失去,便也是極為正常之事。漢室統一與否這等問題,對於生活於社會底層的百姓來說,關心此事尚不如關注一下自己是否下一頓飯食有著落來得實在。
性怕實力不足的公孫度,此外徵集民夫三萬餘,補充於後勤之中,於戰時或運送軍糧,或紮營立寨,往送輜重都不能少了他們。而透過簡單整訓數日便得上陣的新兵們則有兩萬之眾,他們則分散編制於守城部曲中將資源利用率達到最高。
這種分配方式可以很清楚地現,公孫度對於與劉曄屬下百戰百勝,又有大批騎兵之師野戰是沒有想法的他的目光,還是放在了以守城之利消磨對手銳氣和精銳實力,只等時機到來,再次以決定性的力量投入反擊,求得一擊制敵,後致勝的效果。這個戰略公孫度用得並不少,原因很簡單,遼東之地雖然險峻可守之地不少,但四圍皆是對公孫度心懷不滿之遊牧少數民族,他們又以輕騎兵為主要戰力,野戰之下,便算得公孫度會贏,那也只會是慘勝罷了!
故而就算在前時興平二年時候,四面少數民部分別結盟,總計一萬五千輕騎兵約以從不同方向共攻向遼東地最危急時刻,公孫度還是靠著這個“戰時緊急保障制度”撐了過來。對於防守戰術的變化經過實戰也更有心得。這也是他心裡雖然不願與劉曄試驗一番那“不敗”威名是否真實,卻也不懼於挑戰來臨原因了。
建安二年六月五日,張飛領大軍出山海關,正式踏足於遼西郡以東這大片可算實際失去控制多達十年之久的“失地”。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