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1/4 頁)
造,有時候會和她一起做做手工。
當然,每天沉迷於手工,家裡的衛生與整潔難免會受影響。浪費透明膠帶或雙面膠也在所難免。有時家裡那些亂七八糟的玩意會惹孩子的爸爸來責怪:“你還玩這些玩意,把家裡弄得太亂了,你不能寫寫字看看書嗎!”孩子一聽會有一點情緒,感覺自己做錯了事。而這個時候,父母不同的意見往往會產生衝突,我既不能讓孩子覺得爸爸說的可以不聽,又不能當著孩子的面陳述我的觀點,有點為難和尷尬。孩子這時候會主動尋求我的幫助,會來到我身邊,躲避爸爸的責備。
媽媽心語:我認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玩就是學習,遊戲或者手工就是學習,有創意有想法的孩子應該得到鼓勵和肯定。父母之間的教育分歧應該在孩子不在場的時候相互交流和溝通,達成一致意見。
專家評說:片段中媽媽的觀點是正確的,對於幼兒來說,遊戲就是他們的學習。遊戲可以很好地發展孩子的創造性,能幫助孩子學會解決問題,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大膽想象,孩子身上有巨大的發展潛能,家長應當相信孩子,放手培養,多給鼓勵。
“我姓磨,名字叫磨蹭”
(孩子6歲7個月)
生活片段:帶孩子的過程,就是媽媽性格磨礪的過程。結婚生育前,我是個超級“急”脾氣,辦事利落,風風火火,可是有了孩子以後,自己的脾氣和性格都有了改變。
阿姨根據女兒平時的表現的情況,給她取了個別名:“快遞”和“漫遊”。孩子有時候叫“快遞”,我們呼叫她,希望她能給找個報紙,拿個水杯,孩子要是快速利索,反應迅速。孩子也有慢的時候,不管是他爸和我還是阿姨呼叫,總會回答說:“等一下等一下。”幹事情慢吞吞,我們都開玩笑叫她“漫遊”。哈哈,大家都說這名字取得很貼切呀!特別是孩子長到四五歲後,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對媽媽的話總是不能積極響應,我們家裡就經常發生這樣或那樣的生活場景。大人在喊:“寶貝,你又光腳丫了,快去穿鞋!”五分鐘過去了,也許孩子還沒有回應。即使有也是這樣的:“等一下!”“寶貝,該關電視了,超時間了。”“等一下,我再看五分鐘。”“孩子,洗澡時間太長了,你會感冒的。”“我等一會再出來。”“你看看鐘表,上學快遲到了!”“我還沒換衣服呢!”、、、、、諸如此類事件,的確讓我很傷腦筋。特別在早上上班時間很緊張,或在帶孩子上課外班時,我幾乎要發瘋。有次我帶女兒去上古箏課,眼看上課時間到了,她還不準備拿指甲,忙著吃薯片。我提醒以後,她還說:“等一下。”我馬上脫口道:“我看你該改名字了,你姓磨,名字叫磨蹭。或者就姓“等”,名字就叫等一下。”孩子笑了,馬上準備上課進入狀態。
媽媽心語:也許是家裡大人多,對孩子發號施令的人太多,而老人幾乎都是“命令”的口吻,少有徵求孩子意見的時候,久而久之,孩子面對大人的呼喊採取的措施就是“拖拉”。後來,孩子爸爸針對孩子看電視總是延時、做事拖拉等行為,制定了一個家庭做事規則,用文字寫出來貼在牆上,孩子感覺有規可循了,好了很多。
專家評說:每個孩子都有獨特的氣質型別,對環境適應緩慢的孩子,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時間表,共同促進改正不良習慣。可以在一件事情要結束前幾分鐘提醒孩子,讓孩子有思想準備,做好結束工作前的準備工作。讓孩子意識到拖拉會產生的後果就好了,可以找機會讓他感覺自己錯了的結果,不要什麼都替他們著想,總在提醒。媽媽的作用不是“定時器”,不要總幫孩子解決問題,孩子自己承擔了“拖拉”的後果就會吸取教訓。
給寄宿的女兒的第一封信
(孩子6歲6個月)
生活片段:女兒寄宿的第二個月,接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