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此戰威名”【本章大量史書體(第1/4 頁)
第144章 “此戰威名”【本章大量史書體代替戰爭描寫】
秦國要攻伐匈奴的事情,很快便傳遍了天下,所有人都在稱歎秦國的仁義之舉。
就連一直反對非正義戰爭的墨家傳人,都不由得感嘆,並且表示了自己的支援——他們提供了大量的武器。
墨家在這個時期分成三個組成部分,其一是秦國的墨家,其二是齊墨,其三是燕墨。
秦國的墨家擅長的武器,齊墨擅長的是農具,燕墨則是遊俠一脈。
而當秦國攻伐匈奴,要為中原之後或許要長達幾十年的混戰掃清前路的時候,燕墨一脈千里迢迢的從燕國來到了秦國,並且加入了秦國伐匈奴的大軍之中。
不只是墨家,天下有才之輩、不想要將自己的才華用在華夏內戰上因而隱居的那些賢才們,用一種肉眼可見的速度匯聚在了咸陽城中。
他們想要幫助的不是秦國,而是華夏。
中原大地上的人們早已經忍受夠了蠻子的侵擾,即便無法徹底將匈奴蠻夷趕走,他們也想要讓這些蠻子安靜一段時間——至少百年。
也正是因此,陳瞻率領的軍隊越往西北走就越多,甚至糧草大多數都已經不需要秦國來送了。
趙國、燕國、甚至是齊國等這些原本與秦國為敵的國家全都送來了糧草,至少夠這大軍用半年了。
他們不想讓天下人斥責自己,所以他們提前用糧草準備封住天下人的口。
當日後他們攻伐秦國的時候,他們就可以用今日的糧草說:“我們也在伐匈奴的戰爭中出了力氣!所以並不算落井下石!”這就是六國所打的主意。
秦國內的所有人都知道這一點,但是他們並不是很在意。
嬴稷不在意,因為他堅信這六個廢物加在一起也打不過秦國的,所以根本不需要在意。
而朝中的臣子們不在意,是因為他們並不在意這所謂“名聲”。
這些糧草不拿白不拿,難道六國不給他們糧草支援,等到這一場攻伐匈奴的戰爭結束後,六國就會放棄攻打秦國麼?
不會。
所以這糧草等於是白送的,白送的東西都不要,是傻子還是白痴?
就在這樣詭異而又平和的氣氛下,陳瞻所帶領的軍隊來到了長城邊緣,再往北便是匈奴人的地盤上。
那一望無際的很廣闊草原上映照著些許光芒。
秦國的動靜這麼大,匈奴的探子當然早就得知了這個訊息,也早已經準備好了。
戰爭從來都是殘忍的,無論是中原華夏內部的戰爭,還是與外面蠻夷戎狄的戰爭,都是如此。
他從來不會說因為什麼原因而偏袒誰。
在歷史中記載,這一場戰爭的慘烈程度僅次於歷史上記載的那五場以“慘烈”著稱的戰爭,或者說,它更甚於五大戰爭中的“剛於之戰”,只是剛於之戰的象徵意義太強,所以才未曾將這一場“伐匈奴”的戰爭列在其中。
關於這場戰爭,許多史書上都有記載,甚至一直到了幾千年後,人們還在津津樂道這一場戰爭,並且透過在北疆草原上挖掘才出來的遺蹟對“伐蠻之戰”進行考據。
“此戰乃義舉,秦之所在,義之所在,時人莫不稱歎。——《楊氏戰國書·天下大事紀》”
“昭襄王十一年春,武安君伐匈奴,戰之慘烈,字不能言。此戰傷亡以數十萬計,天下義士紛紛景從。——《新秦書·昭襄王本紀》”
“秦王稷十一年,瞻祖伐匈奴。以陳兵列陣,突襲蠻夷,長驅直入,以少勝多之爭數不勝舉,此之為陳氏之所義在!先祖不求功名利祿,唯求天下安泰,然則此戰後,先祖崩殂,此不乃天之妒?如之奈何!——《春逝雜記》”【注1】
“王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