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頁(第1/2 頁)
這反而正是燕北出兵的大好時機。
燕北軍營中的將領都對那位燕羽小姐多了幾分感激之心。
同時燕羽弒君的訊息迅速傳遍燕北,大大振奮了軍中士卒和百姓的心。
換作其他地方,或許會有什麼忠君愛國認定大成皇室正統大義的名分,而在燕北,自鎮北侯父子和六萬燕北軍慘死雁門關外的噩耗傳來,北地一片縞素,家家戶戶都披上白布。
六萬將士兒郎,是燕北多少百姓的至親骨肉。正是因為這樣的血海深仇,燕臨自立為王起兵造反才會一呼百應。
不等燕羽回來,北地已處處傳頌她的名聲了。
在遼東,西南兩邊又是不同的態度,東寧侯是個虎背熊腰的八尺大漢,長相粗獷看似莽,但實則粗中有細。鎮北侯一出事,他迅速就整頓軍備了,原本聽這他底下的親信家臣建議先徐徐圖之,等燕北做那個出頭椽子,試探朝廷的兵力。
結果皇帝遇刺駕崩的訊息一傳來,東寧侯手下的人都震驚的說不出話來。
東寧侯狠狠拍著桌案第一句話就是大大的感嘆,「燕祈生了個好女兒啊。」
雖說鎮北侯被設計伏殺,是因為他對朝廷太過忠心,沒有什麼防備,但朝廷真要使陰招下狠手,換做東寧侯也不認為自己可以躲過去安然無恙。
他徵戰沙場十多年,倒也不怕一死。若是死了之後能有這樣的女兒給他報仇,殺了皇帝,還有那些高高在上道貌岸然的公卿大臣。要東寧侯說,就是在九泉之下也值了。
畢竟東寧侯都不敢想像能拉著皇帝老兒給自己陪葬墊背呢,留記史書上也能揚名一把。
由衷感嘆完之後,東寧侯便下令出兵,還有人想要勸阻,東寧侯冷哼了一句,「我等膽魄難道還不如一女子。」
「那燕羽一小小女子就敢為父報仇弒君,我們連造反都不敢,傳出去豈不是惹人笑話。」
東寧侯粗獷的眉眼裡劃過狠意,「朝廷想要削藩,也要看我們答應不答應。」
三方諸侯鎮守邊疆,拱衛大成皇室,哪怕不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但一旦某方諸侯被成功削藩了,那朝廷再想打壓對付起另外兩方諸侯的勢力也就更容易了。
身在西南境的定南侯的想法也是如此,該是時候給朝廷亮一亮肌肉了,說不定還能從這大好河山中分杯羹。
而燕羽弒君在全天下所引發的軒然大波才剛剛開始。
――――
尚不知天下被她攪得風起雲湧的阿洛,在那日從皇城中脫身後,在深山裡找了一處應是獵戶廢棄的木屋。
鎮北侯乃是將門世家,原主本來就有些武功底子,只是在京中喜好風雅的權貴往來之間,不會顯露出來。在使用禁術後,會出現了短暫的虛弱。所以阿洛待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深山木屋裡調息休養了幾日,順便修煉一下靈力。
雖不能與曾經的修真修為相比較,但好歹是恢復了些許,足以自保。
阿洛易了妝容,出山往附近的城鎮走了一趟,發現朝廷搜尋的痕跡也快到這了。
也該是時候回燕北了。
說是這麼說,但阿洛這一路走得慢悠悠,還挺有閒情逸緻的,壓根沒有天字第一號通緝犯逆賊的覺悟。
論知名度,阿洛已經成功地超越了她名義上的二哥燕臨。
對於天下人來說,她這弒君的罪名比造反還要來得大。畢竟造反這種事每個朝代都有十幾回,但弒君可不多見,而且弒君之後,還能一人殺出皇城逃出生天,那就更匪夷所思了。
隨便找間酒樓,就能聽到說書人在講這事,從鎮北侯和燕北軍在雁門關外的慘案發生,到燕北舉兵造反,再到鎮北侯之女燕羽當殿弒君,轟動天下,簡直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