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隋末殘歌:安南硝煙、李唐曙光與舊朝的落幕輓歌(第2/4 頁)
,隋朝的統治已經搖搖欲墜,天下大亂的局面幾乎不可避免。在這種形勢下,只有順應時代的潮流,才有可能在亂世中立足。
李淵身邊圍繞著一群傑出的謀士和將領,如劉文靜、裴寂等。他們紛紛勸說李淵起兵反隋,以奪取天下。劉文靜曾對李淵說:“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圍逼東都,群盜殆以萬數。當此之際,有真主驅駕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出自《資治通鑑?隋紀七》)劉文靜的這番話,讓李淵更加堅定了起兵反隋的決心。
公元 617 年,李淵終於下定決心起兵反隋。他以 “廢昏立明,擁立代王,匡復隋室” 為口號,在太原正式起兵。據《舊唐書?高祖本紀》記載:“義寧元年秋七月壬子,高祖率兵西圖關中,以世子建成、秦公世民為左右領軍都督,都水監宇文歆為行軍司馬。” 這一記載詳細地記錄了李淵起兵的時間以及重要的軍事部署。
李淵起兵後,迅速得到了當地百姓以及一些隋朝官員的支援。他所率領的軍隊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因此深受百姓的擁護。在進軍的過程中,李淵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軍事才能和領導智慧。他採取靈活多變的戰略戰術,避開了隋軍的主力,選擇了一條相對容易的路線,朝著關中地區進軍。
關中地區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李淵深知其重要性,他認為只要能夠佔領關中,就等於掌握了天下的主動權。在向關中進軍的途中,李淵的軍隊不斷發展壯大。許多起義軍和隋朝的地方武裝紛紛加入到他的隊伍中來,使得李淵的實力得到了進一步的增強。
經過一段時間的行軍,李淵的軍隊順利抵達了關中地區。此時的關中地區,由於隋朝的統治腐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人心惶惶。李淵的到來,給百姓們帶來了一絲希望。他的軍隊進入關中後,始終保持著嚴明的紀律,對百姓秋毫無犯。同時,李淵還採取了一系列安撫百姓的措施,比如開倉放糧、減輕賦稅等,這一系列舉動贏得了百姓的廣泛支援。
在百姓的支援下,李淵的軍隊迅速佔領了長安周圍的一些重要城鎮和據點。長安城內的隋朝守軍,士氣低落,無心抵抗。公元 617 年十一月,李淵的軍隊順利地佔領了長安。
進入長安後,李淵並沒有急於稱帝。他依照之前提出的口號,擁立代王楊侑為帝,改元義寧,遙尊隋煬帝為太上皇。李淵則自任大丞相,從而掌握了實際的權力。這一舉措既順應了當時的形勢,又為他日後稱帝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李淵在長安站穩腳跟後,便開始積極地整頓內政,大力發展經濟,加強軍事力量。他任命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員,如李世民、李建成、裴寂等,協助自己治理國家。在他的有效治理下,關中地區的局勢逐漸穩定下來,百姓的生活也逐漸恢復正常。
而此時的隋煬帝,依舊沉浸在享樂之中,對國家面臨的危機視而不見。他在江都(今江蘇揚州)修建了豪華的宮殿,整日與妃嬪們飲酒作樂,不理朝政。不僅如此,他還不斷徵調民夫,為自己修建宮殿和運河,進一步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接下來,讓我們將目光聚焦到 618 年春發生的江都兵變,這一事件成為了隋朝覆滅的直接導火索。
618 年春:江都兵變,隋朝覆滅
大業末年,天下大亂的局勢愈發不可收拾,各地起義軍風起雲湧,隋朝的統治搖搖欲墜。而隋煬帝卻依舊沉醉在自己的世界裡,對日益嚴峻的局勢置若罔聞。他長期滯留江都,不理朝政,將國家大事拋諸腦後,整日與妃嬪、近臣們宴飲作樂,揮霍無度。
此時,跟隨隋煬帝來到江都的驍果軍,大多是關中人。他們長期離家在外,思念家鄉,眼見隋朝大勢已去,隋煬帝又沒有返回關中的打算,心中的不滿和怨憤日益加深。《資治通鑑?隋紀八》記載:“江都糧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