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頁(第2/2 頁)
;
&ldo;那又沒有什麼解決方法呢?&rdo;呂振羽問。
&ldo;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教程》裡有一句話,聲音脫離了書寫符號,就只是一些模模糊糊的概念。但又有另外一句話,文字越是不表示它所應該表現的語言,人們把它當作基礎的傾向就越是增強。這兩句話有同一個核心,那就是文字,而位於文字兩邊的則是語音和語義。我想,現在主要的瓶頸在於,語言的識別智慧停留在語音到文字的階段,而從文字到語義,則需要一個人自己去進行操作。語義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憑著你現在掌握的這個人工智慧,你肯定可以做出能比較好的理解語義,從而對文字進行修正的軟體,你剛才也說了,你的這個造句程式,缺乏的就是常識層面的東西。如果加上這一塊,對於語音辨識的判讀是不是就完整了呢?也不是,因為這個常識本身就是有彈性的東西,很多不合乎常識的表達方式平時我們一直在用,你說那是修辭手法也可以,但我們平時都是能理解的,為什麼?因為我們使用語言,無論文字形式還是語音形式,都是基於一個基本的使用環境,也就是所謂的語用。在語用的前提下,語義才會完整。&rdo;方治強的說法已經非常非常淺顯,大部分的概念都沒有解釋,但中文的強大適應性也從這些名詞上體現了出來,不需要解釋,相信呂振羽也能夠理解大致的含義,而在這個局面下,大致理解也就足夠了。
呂振羽回味著方治強的話,反反覆覆地想著,突然說:&ldo;那是不是說,如果這樣一個引擎能基於語義學和語用學來進行開發,然後結合語音識別現有的成果,就能夠比較完善了?&rdo;
</br>
<style type="text/css">
banners6 { width: 300px; height: 250px; }
dia (-width:350px) { banners6 { width: 336px; height: 280px; } }
dia (-width:500px) { banners6 { width: 468px; height: 60px; } }
dia (-width:800px) { banners6 { width: 728px; height: 90px; } }
dia (-width:1280px) { banners6 { width: 970px; height: 250px; } }
</style>
<s class="adsbygoogle banners6" style="display:le-block;" data-full-width-responsive="true" data-ad-client="ca-pub-4468775695592057" data-ad-slot="8853713424"></s>
</br>
</br>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